古代抒情诗是指除叙事诗之外的古体诗、格律诗、词与小令等文学作品。此类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篇目共139首。其中,初中阶段选入88首,要求背诵篇目60首;高中阶段选入51首,其中必修21首,选修30首。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古代作者在创作抒情诗的过程中,为表达内在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而采用某种独特的、跳跃性的逻辑来架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并用高度精练的语言表达这些艺术形象。在中学语文抒情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之前需对诗歌进行深入透彻地解读,才能帮助学生探究该作品广阔的意义空间。
一、背景研究策略
研究古代抒情诗的背景,大致可对作者或对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研究。
(一)对相关社会生活情况进行研究
对古代抒情诗内容相关的特定时代社会生活进行研究,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重构诗歌感情空间提供相应的时代情景。
古体诗《氓》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可以通过文献了解先秦时期的婚恋情况: “《诗经》时代,女性尚未被封建礼教禁锢和窒息,她们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能够主动、大胆、自由地追求爱情。”
对《诗经》时代婚恋习俗的研究,就为《氓》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1.“我”与“氓”是自由恋爱,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大胆,感情基础非常深厚;2.“我”的个性比较独立、心智比较成熟,在热恋之中尚未失去理智,能实时提出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3.表现了主人公对婚姻失败根源的反思,一旦意识到婚姻不可挽回,决然做出自己的选择;4.《氓》提出一个有关婚姻的严肃话题:即便自由恋爱、有着深厚感情的婚姻,为何也会走向失败?
上述四点定位,为《氓》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思维框架,该诗的思想与情感远远超出了以往人们把它作为一首“怨妇”诗的内涵,它穿透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与现代婚恋状况惊人地相似。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体验《诗经》时代青年男女朝气蓬勃、自由大胆的感情生活,激起学生对于家庭婚姻生活批判性的思考。
(二)对作者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感倾向、思想观念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巧妙而隐含地灌注到作品中而形成自我精神存在。研究作者本人的基本情况,是探究、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世界的基本途径。
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但扑朔迷离,难于解读。如果对李清照的生平做初步的研究,便能体悟到其情感的落脚点:作者以极其诗意化的手法浓缩了自己此前的人生经历与情感积淀——少女、青年时代,在自由欢快中享受着人生的幸福美好;中年时期,与丈夫聚少离多,并因种种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与精神情感生活方面饱受“冷冷清清”之苦,对渴望中的美好生活,任凭“寻寻觅觅”,再也不可得了;中年后期,遭受国破之灾而颠沛流离,处境彷徨而“凄凄”;随后,因丈夫突然去世、大部分收藏蓦然散失、自己又陷入奸人之手而“惨惨”;最后,在撰写《金石录后序》时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由得悲辱交加,“戚戚”不已。理解、感受到寄情的落着点,随后的“最难将息”、“晚来风急”、“旧时相识”、 “黄花” 、“独自”、“愁”等意象也就迎刃而解。
(三)对作品中的典故、文化事象进行研究
古代诗歌作品中,常常运用典故或文化事象来表达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它们往往成为解读作品的关键节点。如李商隐的《锦瑟》,作者连用四个典故,使得作品的意指变得抽象无着,飘忽难测。但如果仔细研究诗中的典故,还是可以略窥作者在该诗中寄寓的复杂情思。
以诗中的第一个典故“庄周梦蝶”为例。该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通过自己梦中化蝶的神奇故事,借以表现其“物化”哲学观:1.人无法明确区分真实与虚幻,生与死。如果梦真实到无法被区分,那么梦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梦;2.人生因“有待”而显得渺小无知与不自由,因而人生饱受痛苦与孤独,具有悲剧性宿命。结合李商隐的悲剧命运,可以体验到作者化用此典故所表达的绵绵不绝、无以遏制的悲伤彷徨之情:胸怀济世之志,却因牛李党争而一生蹉跎,政治上极度失意;对妻子挚爱却盛年丧妻,伤心欲绝。李商隐终其一生对政治理想与美好爱情有着近乎信仰般的执着追求,但政治上的失意潦倒,感情上饱尝感伤抑郁的凄苦,让作者感到人生的渺小和无奈。此时的李商隐,在追忆年华的过程中,已经分不清哪是关于过去回忆的虚幻梦境,哪是凄苦无助的现实生活。这又与“庄周梦蝶”时对人生的悲伤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既不是现实的,又不是幻想的,更不是理性的,而是李商隐独特心灵的反映。
二、作品意义空间的扩张
古代抒情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空间,读者对诗进行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与作品进行对话,重构作品意义空间的过程。对话就是立足于文本,揣摩作品结构、语序、修辞、抒情主体的转换等因素,展开合理想象与严密的推理来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通过想象、推理与判断寻求切入点
古代抒情诗往往结构巧妙、表现手法跌宕曲折而难于找到进入其意义空间的切入点。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语言非常平实,但因其独特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而增加了解读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最佳切入点呢?先看第一句:
“枯藤老树昏鸦”,因画面感太强,“人们对它的关注与欣赏主要集中在艺术性上,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并运用典型意象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从而触发并弥散读者心中的悲秋情怀。”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作品内在的强劲的逻辑情景与丰富的想象情景被掩盖、被忽略,导致对该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直觉的画面感上。
读者应仔细揣摩作品中意象间的语序、暗示、关联等手法,通过严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才能获取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意图。
首先,意象选择上表达的关联意义与暗示意义:
1.“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就是三个“景”,也就是说,在这个景前面应该有双看到景的眼睛——一个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是谁?下文中的“断肠人”——游子。
2.游子处于深秋时节的傍晚。只有在深秋时节,才能看出藤的“枯”、树的“老”这两个审美特征;也只有在黄昏时候,“鸦”才会归巢,立于“老树”枝头上,才能被抒情主人公所见到。
3.游子所处的地点是在山林之中,而“昏鸦”暗示了山林之中的“老树”附近有个村庄。
其次,语序上存在的关联意与暗示意:
1.如果看到的是一个画面,那么最先看到的应该是“老树”,而不是“枯藤”或“昏鸦”。语序上,“枯藤”排在句子的最前面,暗示了先看到枯藤,然后才看到“老树”、最后是“昏鸦”,因此,作者在此描绘的不是一个画面,而是一个由远到近的场景,三个意象展示的是栩栩如生的动态场景描写,而不是静态的画面描写。
2.“枯藤”表明游子独行于荒野之中,身心疲惫而孤独;转换到“老树”意象时,暗示村庄的出现,游子的心理产生了丝丝希望与温暖;“昏鸦”的出现,暗示游子思乡思家之情的产生,与“老树”暗示村庄出现的意义巧妙契合。随着意象的转换,作者的心理状态也处于发展变动的过程之中。
综合上述推断与想象,便可引导学生形成寻找解读诗歌合适切入点的有效策略:揣摩意象,确定抒情主人公身份,复原抒情主人公所处“那时”、“那地”、“那景”的动态场景,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复原抒情主人公在动态场景中的心理变化与情感体现。
(二)“景语”与“情语”的解读
景语其实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抒情主体的活动即人物的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高度凝练或隐去而成,而情语就是创作者将抒情主体的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直接表现在诗句中。由此可知,如果需要深切了解作者在“景语”中的情感,那就必须探求出抒情主体的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将景语转化为情语。换言之,需要从抒情主体的行为经历与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推断与想象,进而激起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如《天净沙·秋思》的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个美丽小山村的景象,是景物描写。作者描绘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场景与一个心理场景:
行为场景:落魄游子走近时看到,路边一座小桥跨过小河,通向村庄,村中人家温馨而祥和,游子不由得踏上小桥,走过小河,走向村庄。
心理场景:游子远远地看到老树和昏鸦时,心中就有了一丝温暖的希望;走近看到小桥、小河和村人生活场景,内心升腾起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无论是行为场景还是心理场景,都是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文本的暗示意义,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深入地理解、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微妙情感与思想。
三、解析抒情结构的艺术张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作品的抒情结构,这是体验与学习古代伟大艺术家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的有效路径。
还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
1.“枯藤老树昏鸦”句,隐去抒情主体(游子1)及其活动,但抒情主体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并成为解读作品前三句的关键点。为使读者能感受到抒情主体的存在,充分运用了语序上的关联意与暗示意。
2. “小桥流水人家”句,实现了感情基调的转换,由悲凉凄苦转向了欢快温馨。
3.“古道西风瘦马”句,抒情主体由游子1向村人悄然转换。
4.“夕阳西下”句,抒情主体由个体转向群体,同时设立了抒情的背景基调在于“秋”日之暮。
5.“断肠人在天涯”句,囊括了前面两个抒情主体(游子1与村人),并以“断肠”之原因——“思”为中心,引出了与两个抒情主体一一对应的虚拟抒情主体(家人与游子2是“思”的对象,同时也是“思”的主体)。
抒情结构如下:
从上述图式结构中便可清晰地体验到作品抒情结构所形成的巨大的艺术张力:夕阳西下之时,游子1为山村的美丽与温馨所触动,思念自己相距遥远的家人而肝肠寸断;村人看到游子1落魄潦倒的形象而触动,思念自己远在天涯的游子2而肝肠寸断——这是实写。家人此时,想念自己远在天涯的游子1,应该也是肝肠寸断的吧;游子2此时想念相距遥远的村人,应该也是肝肠寸断的吧——这是虚写。从游子的个体形象的思念到村人的群体形象的思念,从实写抒情主体的思念到虚写抒情主体的思念,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状的抒情空间,其表达情感的力量震撼人心,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现在读来,也足使人悲凄难抑,秋思绵绵。
细致深透地解读诗歌类作品,首先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展示出深厚的理论形象与学科知识形象;其次,解读的内容既是教师创设课堂情境的依据,又是引导学生探究与体验作品情感的驱动力;第三,教师解读的思维方法与技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训练学生具备的阅读、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