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5期 ID: 360778

[ 张波 文选 ]   

文本教学中导入的支点在哪里

◇ 张波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文本教学的导入,都非常注意导入的方法和技巧,都期望上课伊始就能博得“碰头彩”,来个“先声夺人”。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教师的导入有着贴标签式的嫌疑,是为设置“导入”而“导入”的,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一篇文本,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早就知道教师要上的内容了,也可以说学生的这一心理上早就有了一个大致的预设。如果我们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来个出其不意,而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境的导入”中自我表演,那岂不是让学生感到很好笑!尤其对于一个日益独立的且心智日趋成熟的高中生来说,那种缺少高度、缺少张力的所谓“激趣”,学生就真的那么轻易地被感动被共鸣了吗?而一旦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定,原来教师只是在表演而已,那么他同样也会以一种游戏的心理来对待文本,这无形中也就曲解了导入的原意,消解了许多严肃的意蕴。文本教学中,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导入,但我们不需要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导入,为了课改而“课改”的导入。试想,如果那种阅读直接或潜在地削弱了作品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的话,它同样也就很难产生阅读过程中的同感和同构,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知识的同化、整合与生成。
  执教《陈情表》,有的教师总是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来导入,然后开始大谈特谈文章如何动人。似乎谁不“下泪”谁就“不孝”似的。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并没有什么感动的样子。这种近乎道德上的胁迫,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过于偏重理论上的经验,而忽略了由于学生主体的背景之隔、语言之隔、情感之隔而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导致学生不能如教师期待的那样进入文本。
  执教《我与地坛》,有的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恩母亲》来导入,来突出母爱的伟大。其实播放这首歌曲,除了思想教育就是欣赏音乐,与本文何干呢?只要一个心智健全的学生,读完这篇文章,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母爱的伟大,毫不张扬,坚韧的爱。”那我们还要这个歌曲的导入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说教师应用这种情境式导入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和攻克问题的欲望,相对以前呆板生硬的教学导入,这种尝试显然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在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思维活动过程,激趣设疑都是为了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问题的解决及与问题解决直接关联的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才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于情境式导入是否应为后续阶段的问题解决提供实质性地帮助,是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关注得还远远不够。
  再如执教《渔父》,有的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入:
  ①诗意设境。播放课件:画面,屈原“行吟江畔图”;文字旁白,“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配乐,洞箫曲《欸乃》。②谈话导入。有一段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它激起的思想火花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段对话,吟哦它,体味它,去畅游中国文化的长河,重温传统思想的碰撞,找寻人格精神的归依。
  这样的导入从表面上来看,非常完美。用余光中的诗歌很好地体现了屈原的伟大;用洞箫曲《欸乃》,符合渔父的人格精神。用教师的一段深情的表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学生反应很麻木,情绪并不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学生经过了预习,很清楚学习的内容,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其二,教师像演员在背台词,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缺乏交流,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很难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这种导入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尽管在依据教案有序进行,但其功能与作用却被大大地削弱了。其三,教师设计导语目的是想借助导语创设一定的气氛,或告诉与内容相关的知识,结果就慷慨激昂地大肆议论一番。这种演说式的长篇大论教师的确费了不少功夫,而学生却听得晕头转向,不能一下明白教师的目的所在,不能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其实教师只是想告诉同学们:“这篇文章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如果教师虚张声势,结果只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收效甚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导入恰当与否,关系整堂课之成败。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地球。”其实我们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也都有一个的支点,找寻到这个支点,引领着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定下课文学习的基调,全篇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文本教学中导入的支点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导入的前提
  语文学习是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新课的导入,提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虽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不能所有的课堂主持者全部由教师来充当,而应把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教师要从内心相信学生,欣赏学生。只有教师下台,学生上台,才有可能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只有教师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思考的实践者。当然,学生主持也不能没有标准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紧扣将要展开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周围学生的现有语文水平。至于学生主持的导入是否既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则是有效导入的关键。学生思考准确到位固然可嘉,但对于文章精髓的问题,也许大多还停留在表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有效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升。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导入的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导入的功效,要明确导入应达到的目的。到底是想利用导入来“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的,还是想利用导入来“制造一个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的,抑或是想利用导入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导入的目标必须明确,只有目标明确了,方向才不会偏移。那种为设置导入板块而设置的,要坚决摈弃。好的导入要关注兴趣投入,更要生成学习需要;要关注学生经验,更要促进思维发展;要关注原有认知,更要有利知识建构。当然,好的导入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景不同而不同,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而不同,根据课型的不同而不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绝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三、自然而有趣是导入的关键
  课堂导入要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引导学生巧妙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使导入与新课浑然一体,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自然就是起势不突兀,不故弄玄虚,要能够尽可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依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对教案中预设的书面语做口语加工,灵活适当地加以调整,使教案活起来。同时也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学生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设疑求问,去论证推敲,导入才能真正地“导”得开,“入”得深。有趣就是要充满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一名教师如果只是想着如何教、如何演完备课时写好的教案,而不从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着眼,那么再精彩的导入“台词”,也只能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花拳绣腿;再高超的导入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四、简要而启思是导入的核心
  简要就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不能讲究“花哨”,要尽量避免华而不实。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大量的视频充斥课堂,教学只图表面热闹,很显然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的。语文课程包含的东西很多,而我们的时间又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去掉那些非语文和伪语文的东西,即便是语文的,可要可不要的也要去掉。懂得了取舍,才能有所得。
  启思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伊始阶段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目标上来。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包若维奇说:“无论儿童处于怎样的教育环境作用之下,无论对他提出怎样的要求,只要这种要求未能纳入儿童的需要结构之中,它们便不能作为儿童发展的有效要素表现出来。” 所以,导入一定要提供能满足学生直接需要与间接需要的诱因,从而激发学生需要的内驱力,最后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动力的目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学生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讨论,可以辩论,教师可以讲,可以问,可以启发,可以示范。只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没有什么方法不可以使用。同时,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总之,“有效的导入”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种艺术。虽然它仅仅是一堂课的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只有我们语文教师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意识,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睢宁高级中学)

文本教学中导入的支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