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尚,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于2015年1月17~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以及其他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学者和《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记者编辑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纵观研讨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能够进入语文课堂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能够进入语文课堂。
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对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时代特点及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抽绎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素和内核,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贯彻始终,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认真甄别,解决好哪些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张联荣教授认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做好历史的还原工作,弄清楚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原意,并且看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同时,还要以时代的眼光、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放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说,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传统文化是个中性词,需要对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分辨,适合用来教育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基本礼仪教育,二是传统文化常识教育,三是乡土观念与乡土文化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认为,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对语文的基本认识,是语文课起作用的关键。他指出,我们的语文课要追求“精确”“妥帖”,去除“空”“杂”“孤”,理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建立语文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提出,要引导学生直面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确立做人的根本信念,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把看到的、思考的东西最真实地表达出来。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赞同黄克剑教授的观点,也认为语文课必须将中国的文人精神讲清楚,将心与物的关系讲清楚,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的灵魂在于由命而道、问道立境的价值取向,俯地仰天、人文化成的胸次襟怀,推己及物、物吾同胞的宇宙伦理,阴阳开合、元气流运的审美世界主义。
与会专家还指出,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编审认为,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然而,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庸俗化、商业化、形式化和娱乐化等倾向,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误读、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失去应有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认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做好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综合看待。他指出,传统文化教育要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要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良知、以理性的眼光来对待,既不能看到传统文化就批判为封建反动,也不能任由明显带有商业目的和消费主义的国学班甚至摧残人性的女德班到处泛滥。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教材中对有关内容加以体现和强化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的一生中所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重视语文教材建设。与会专家一致强调,语文教材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认为,应当从课程性质、语文知识、评价和训练四个方面把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做好,语文教材内容安排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为核心,通过阅读课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发展。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韩雪屏教授提出,目前语文课程的主体即语文教材,它是以范文为体系的,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和范文相结合,把每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发掘出来,并传授给学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整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针对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提出建议:将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篇目转变、升格为必读篇目,作为“定篇”,以落实课标中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他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在古代实际上兼具文章功能与文学功能,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如今我们进行文言文学习,应当做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从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入手,去感受古人所载之道、所言之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编审回顾了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大纲和课标中对文言文所占比例规定的调整过程。他认为,白话文的学习和文言文的学习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文言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究竟应该占多大的比例,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予以探索,并在课标和教材中得到体现。北京101中学程翔先生指出,现行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主要局限于儒家文化内容,而且体裁有限,不能很好地体现古代文体传统。他建议,教材选文要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入手,适当扩大古文选文的范围,兼顾诸子百家,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大语文”选文观念。此外,他建议学校从课程设置、建筑环境等多方面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比如开设繁体字文言文选读课程等。
三、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改进现行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必须落实到教学中。毫无疑问,现行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得到改进。对此,与会专家围绕语文教学的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几起几落的过程,强调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一种基因一代代传播下去。他认为,一个人要抓紧4至15岁时期的语文学习黄金时间,学习诗文为主的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他还引用启功先生“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的名言来解释如何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在发言中直指当下语文教育中出现的“语文怪三角”,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根本目的与核心任务不够明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建议,通过建立在大量阅读、大声朗读、适当背诵、勤于写作基础上的综合实践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纠错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针对当前中小学汉字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汉字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只强调汉字的工具性而无视汉字的文化性;另一种是将汉字的文化性绝对化,进行不符合历史、不符合汉字系统甚至不符合逻辑的讲解。李教授认为,教学中可采取“互证”法,通过文化去解释汉字,同时,通过对汉字的分析,带领学生去了解古代的文化。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提出通过专题教学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他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体做法上,可通过渐进和实验的方法,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课程教法领域的改革,将阅读、写作和育人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北京华文学院郭熙教授指出,当下语文教学缺乏一种顶层设计。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纵向的回顾,同时对国内语文教学与海外华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横向的比较,认为目前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打造有科学精神的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陈琴老师结合自身推广“素读”的教育实践,提出可以通过有系统的经典诵读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她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鼓励学生追求以下目标: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对全人类的文化有吸纳与扬弃的判断力,以及怡养心性、蓄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围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关系的各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效果良好。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尤其是语文教育研究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希望北京师范大学能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服务社会,为推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的有益尝试。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今后将继续组织语文教育相关学术活动,建立学术研讨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