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评价
教材
考试
视听
阅读
写作
教研
名师谱
入驻
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2009年第8期
收藏:0人
我要收藏
在读:4人 编辑:
编辑合辑
补全文档
开始阅读
文学教育 / 2009年第8期 目录
在常识的背后探触深刻
/ 席星荃
过程
/ 胡 弦
静观种种人生形态
/ 邹建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尝试
/ 兰鲜凤
诗歌教学要进入诗的意境
/ 王丽霞
文学批评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 谢有顺
文艺学系列课程参与式教学探讨
/ 唐明生
鸟失踪
/ 朱山坡
诗词教学中应有宏观思维
/ 王水琳
诗意中的痛苦
/ 李遇春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的有效预习
/ 陶红玉
愧对麻雀
/ 左晓光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
/ 孟娃玛尕 张 清
展露作文真性情
/ 梁书琴
议论文写作中论点的归纳
/ 孟玉华
教学中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 李 颍
个性化作文教学精要
/ 梁雪艳
农村学校作文教学小议
/ 敏士杰
顾城《回家》赏读
/ 蒋建强
一堂亲情作文鉴赏课
/ 覃国平
浅议作文情境的创设
/ 严 峰
构建农村学生作文的宽松环境
/ 李瑞霞
论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
/ 于丽娜
宗璞《我是谁?》的人性深度
/ 郭瑞芳
新课改中的语文朗读教学
/ 韩中强
例谈作文材料的积累和运用
/ 李祖军 邹先武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 魏汉武
论二月河历史小说中的辅助叙事
/ 方 哲
创作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 梁 沛 李立萍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 栾子彬
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 董茂军
偏见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刘 志
秦观词的词心论
/ 孙 琳
语言分析与古诗词鉴赏
/ 王小忠
写作怎样让真情萦绕笔尖
/ 杨素慧
论孟郊爱情题材诗歌的特点
/ 张 丹
论《雨巷》的审美追求
/ 王铁良
作文教学应重新给散文定位
/ 许 娟
陶渊明诗作中映射的生命价值观
/ 薛新萍
《白鹿原》中的陕西方言解析
/ 党红琴 田争运
创新作文写作教学探讨
/ 杨兴盛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 常 彦
信息18则
/ 舒 坦等
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
/ 蔡兴明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比较
/ 张代平
读杜甫《绝句(其三)》
/ 胡文俊
《琵琶行》主旨探讨
/ 钟辉勇
欧阳修散文的文学特色
/ 蒋文华
浅析《诗经》红白为尊的色彩世界
/ 范瑞红 张 颖
《岳阳楼记》审美导读
/ 梁子将
艺术本质与生活世界
/ 歧 鑫
《韩非子》寓言故事来源考索
/ 李 忍 陈 峰
从契诃夫的作品看小说的特点
/ 雷泽兵
从中国传统礼制解读明清时期章补纹样
/ 王 峰
鞭炮的社会心理功能探析
/ 周丁力
《诗经》中政治讽喻诗的君国之忧
/ 吕树堂
悲哀的“向日葵”
/ 郭惠芬
《鸿门宴》中关于刘邦的春秋笔法
/ 莫俊峰
新诗文本的审美特征
/ 刘俊峰
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 洪季平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
/ 黄珂维
激发学生兴
/ 李绍荣 明瑞勤
外国文学教学勿忘民族文化
/ 沙 漠
管窥《千与千寻》的意象叙事
/ 庹丽珍 刘 锐
《山上的小屋》与《禁闭》的比较研究
/ 张 蓓
也谈“阿Q”之“Q”
/ 唐晋先 马 萍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问题新探
/ 吴路珂
重读安徒生的《丑小鸭》
/ 李嫚嫚
论电视散文的画面与音响
/ 臧秉武
从人性的孤独来诠释《红字》的主题
/ 吴 俊 陈燕芽
飞白辞格探新
/ 靳瑞华 孟令新
浅探师生间的沟通
/ 王柳丁 刘文静
语文教师眼中的多媒体
/ 顾孙芹
读冰儿和倪湛舸的诗
/ 陈仲义
栀子花开
/ 程爱兰
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学
/ 王 强
谈技术教育的可行性
/ 杨小妮
周文创作与左翼文学的异同
/ 胡姗姗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 吴惠婷
大学校园与官场
/ 姚喜宁
南宋诗人华岳爱国诗歌研究
/ 李 莹
亲情班会
/ 李淑敏
《金锁记》的审美意识
/ 付晓歌 刘程程
由《碧奴》看苏童小说色彩意象的变化
/ 郑 艳
浅论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 陈青山
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 卢 晨
吕荧的主体观思想论
/ 江 姗
论方方小说的悲剧类型
/ 陈 晨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 期刊列表
2015年第8期
2015年第9期
128
8/8
<<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