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长久以来使我们知足,也让我们滞后。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该给脑袋松绑了,换换角度、思维,因为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题记
他自称霸王,自恃武功以震慑诸侯。在彭城之战后,乘胜进军,却又因缺乏远见,用人不善,招致众叛亲离,最终四面楚歌。在乌江河畔慷慨悲凉唱道,“虞兮虞兮奈若何?”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而死。思其失利原因实因生性傲慢,自命不凡,失利之后仍不知悔改,“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实可叹也!
汉高祖刘邦,本乃一介平民,却知人善任,君臣携手打败了兵多将广的项羽,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然而,他又是一个狡黠油滑无情无义之人,危难关头推坠子女于车下,夺天下后又杀戮功臣,正如后世曹操所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
人的视角不能只集中在一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手起笔落,恍然大悟,是我片面认识项羽的人格魅力,错误估计刘邦的丰功伟绩。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无数,项羽“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为男儿之身”,这种气节,在他的身躯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而上。宁可无愧死,不肯惭愧生。他的气节书写着一种豪迈,一种正气,一种信念。
狡黠和油滑并不是领导者的风范,沛公却善于不断提高自己。他常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心怀统一江山的大志,起初虽表现平平,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沛公不断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更不单单是靠运气得来的。
刘邦和项羽都有自身的缺陷,但他们的气节和风范,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应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当你换一个角度、思路,你才会在生活中看到“项羽的豪迈,刘邦的追求”,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才能化矛盾为和谐。
【点评】
此文视角独特,融现代思维于古人古事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羽刘邦的历史功绩做出了客观评价,并引出“人的视角不能只集中在一处”的道理,思想深刻。全文旁征博引,丰富生动,颇具文采,结构布局明晰条理,实为难得佳作。
(指导教师:任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