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346

[ 冯建忠 文选 ]   

文言文教学应以“言”为本

◇ 冯建忠

  摘要: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以“言”为本;学习习惯;积累运用;反复诵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文言文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仍处在十字路口:向左走,以“言”为重点,是知识的丛林;向右走,以“文”为重点’,是情感的课堂,说到底其实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重“文”还是重“言”的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针对文言文教学,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基础,以“言”为本,以“言”为抓手,从而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
  
  一、文言文教学是“为言”还是“为文”?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陈钟梁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在谈文言文教学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和“言”各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包括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文言的语感等。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学、文化。那么文言文教学到底是“言”放在首位,还是“文”放在第一呢?
  我们知道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涵了广博的精神营养,但是一切情感人文的因素如果离开了语言形式,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维度的要求上来说,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以“言“为本不是肢解文本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为了达到“字字落实”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脱离具体的语境,对文言词语作过于烦琐的讲解分析,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段一段地读,句一句地讲,把文本肢解成了语言碎片。如此的文本,自然失去了文章的灵性;如此的课堂,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这里所说的以“言”为本,并不是将“言”与“文”两者隔裂开来,而是要正确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在“言”与“文”的对立中谋求统一:“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言文兼顾”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根本。
  
  三、怎样才能做到做到“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言文兼顾”
  
  以上解决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文言文“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要引导学生还原并丰富凝练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这就兼顾了“言”与“文”的学习。具休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的基础上,自主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好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在正式讲课时,教师只需以检查的方式带一下知识点,对于学生掌握不准确或较为重点或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重点强调一下。养成良好习惯,轻松解决“言”的问题。
  
  2,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
  积累是领悟规律、培养能力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积累什么呢?《大纲》指出:“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就包括这些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的活用等等。当然其中还应包括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语音、词汇、语法中,哪种最为重要呢?词汇的积累犹为重要。著名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说:“我们在研究古汉语的时候,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应该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想应该先抓词汇方面。”理由很简单,语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别其实不大,而词汇古今变化最大,词汇要靠积累。对词汇的积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具体的语境,对文言词语作过于琐屑的讲解分析,抹杀了文章的灵性,简单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收到的效果甚微,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目的就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3,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反复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兴趣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诵读,可以一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二读文本,处理好语气语调,安排好节奏、语速;三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与作者思想,体会写作技巧;四读文本,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会意处,画出不解点,引导学生质疑,安排大家探究,互答疑点。五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炼升华,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染。可见,反复 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一遍遍诵读体悟的过程,文言文教学也便由“言”过渡到“文”,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又是思想情感材料,还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将产生综合的效应。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吟咏中,就会逐步“泡”开“言”,还原并丰富“言”后面的深层次的东西,既有利于“学文”,又有利于“悟情”,从而实现“言”与“文”的和谐统一。
  下面以教学《陈情表》第一、二段为例,谈谈文言文教学中以“言”为本的重要性。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的文言文,要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就必须从语言人手,只有先疏通字词、弄清句式语法,理解文章含义,才能把握文章的情感。为此上课前,笔者就布置了预习,指导学生预习并熟练朗读课文,采用讨论法、点拨法,主要由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重强调文言字音、字义和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上课过程中,反复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第一段第一次诵读,扫清一些基本的字词,如:
  (1) 臣以险衅,夙遭阅凶。“闵”通“悯”,忧伤;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 门衰柞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的”。由于有了字词疏通的基础,学生很快找出来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再次让学生诵读,学生很快能体会作者孤单凄凉的心境与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感。第三次让学生诵读,不少学生能在关键词语,如“零丁孤苦“等上重读,并且放慢了语速,语调也变得深沉苦痛。第四次诵读,不少学生读出了凄苦,读出了悲凉。
  又如在教学第二段时,先扫除一些重点字词,抓住一些动词,如“察”、“举”、“拜”、、“除”等,同时抓住一些表示时间的词,如“逮”、“。前”、“后”、“寻”等字眼,学生马上领会到了朝廷征召之殷。后一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时,紧紧抓住“责”、“催”、“逼”等字眼。在对这些字眼的琢磨体悟中,学生感觉前一层应读出感激的心情,后一层则应读出李密的苦衷。于是再次诵读中,学生读到“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六个四字句时,学生语速加快,语气迫促,上责下催的紧急气氛就出来了;当读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学生的语速缓慢,语调变得诚恳而沉稳,语气显得矛盾而又为难。......
  所以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应紧紧立足于“言”,突出基础,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和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从而做到了言文兼顾,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文章中李密自诉身世的悲情、祖孙相濡的亲情、进退两难的苦情、感恩戴德的忠情和人所共鉴的实情。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言”是根,“文”是叶,只有重视“言”的积累,打好“言”之根基,茎、叶才能繁茂,才能开出鲜艳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从而达到“言”与“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N],光明日报1961-12-1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左光华.唐国盛,略说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及操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4),
  [4]金德川.文言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教学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9),
  [5]王传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