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材 F ID: 162121


发问的精神

◇ 启凡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可懂得。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里的珍奇,需要我们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於发问,勤於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麽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
  壶水开沸,谁不常常见到 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柢,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王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於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说过「不耻下问」的话。他到太庙里去的时候,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向老子问礼,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成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要明道理,处处都可以碰到问题。不肯勤於发问,或不能勇於发问的人,是多麽可惜啊!
  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那里变动,在那里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里有新道理和新知识,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牛顿的万有引力,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孔子的学说,也已经有人不愿意拥护了。这些就是例子。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麽,请问新道理和新知识怎麽产生得出来 文明怎麽能进步
  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各个人或少数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了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麽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岂不更好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其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融化到生活习惯里去呢 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於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於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麽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 你走麽 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麽 假如你的答覆是否定的,那麽,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发问,勇於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