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诗:
毒蝎貌丑心亦善,
众口铄金匿洞中。
成人之美良性现,
败德归恶尾针红。

今天在厕所里拜读了德国作家xxx.xxx(名字太长记不住)的短文《蝎子》,非常喜欢的德国一直摇滚乐队——蝎子,这两件事其实并不相干。
《蝎子》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一个蝎子,本性善良,但是像貌丑恶,人们从其相貌判断它是个奸险邪恶的坏家伙,人人都这么说,蝎子自己也就这么认为,认为自己是个头顶流脓,脚底出疮的大垃圾。蝎子非常自卑,整天躲在废书堆里读书,与世隔绝。
一天,蝎子读完所有的书,不得不上街去购买新书。它十分注意自己行为,由于人们曾说它奸诈,它警惕,放弃欺诈女人的机会;人们曾说他脾气暴躁,它警惕,容忍别人对它的无礼;人们曾说他唯利是图,它警惕,任凭别人丢失的钱包从自己的眼前消失;人们曾说他偷窃成性,它警惕,及时斩断自己窃书的念头,尽管那是它渴望阅读却无力购买的。
蝎子挑选了一本自己能买得起书,在它付钱时,一位顾了抱怨自己的爱书被人买走了,这本书恰恰是蝎子购买的,蝎子将书让给了那个顾客,顾客感动的落泪。书店老板感谢蝎子的爱心,将那本蝎子心爱无力购买的书,送给了蝎子,蝎子感动万分,双手紧紧地将书贴在胸前。在与老板告别时,蝎子腾不出手,只好伸出自己的蛰刺,老板握了握,昏死过去。
故事的结局是悲哀的。
蝎子时时刻刻警惕人们常常提及的它的缺点、威胁,不管这些缺点,威胁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所存在的,当它在感激万分,表达自己真心的时候,却暴露了自己最危险,最致命的缺点和威胁,这个威胁是大家所未看到的,它自己也从未认识到的。
人们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里,都有很多欲望和诉求,其中一个就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再说清楚点儿,就是每个人都在乎别人,大众对自己的评价,评价好,高兴,能做的更好;评价坏,伤心,努力纠正做到更好。其实,别人的,大众评价真的就那么准确吗?
首先来分析大众评价的准确的前提,让我们试想我们是怎么来评价一个人的,以见面时间为序:
1、初次见面,相貌,谈吐,举止。
2、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评价,以及认知程度。
3、处理事件的能力。
4、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
这些评判标准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被判定的对象,必须真实的把自己展现出来。
有了以上几个标准,你觉得大众能准确判定一人的好恶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或者说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在大众面前,他只会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地的情况下展示自己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特征,这不是说人人都是善于表演或者善于隐藏,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天性以及承担不同社会角色时具体情况的需要。比如:在述职时你会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工作、学习、管理能力,而在像爱人倾诉时,你可能表现得更多的是你的爱心,温柔和体贴。
所以,外界大众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当然,假设有足够长的时间,有足够多的人,且这些人的判断是准确的,我们就能全面正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好恶,但是这是不现实的。
再回到蝎子本身,人们对蝎子阴险狡诈的判断来自蝎子挨着长的眼睛;对蝎子脾气暴躁的判断来自蝎子连在一起的眉毛;对蝎子唯利是图的判断来自蝎子长而尖的鼻子;对蝎子偷窃成性的判断来自蝎子的耳垂很长。这些判断完全来自于蝎子的长相,并没有人真正对蝎子接触过,了解过。而蝎子本身呢?听到人人都这么说,则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自己也这么认为,没有深入的了解自己,认知自己,而是把自己藏匿起来,放弃了把真实的自己展示在大众面前的种种机会。
当它需要展示自己的时候,它更加在意别人对它的评价,时时刻刻注意这些,以便改变自己的形象,但是由于他没有深入了解自己,在它表达自己真心的时候却伸出了自己最大的威胁,从此之后它也将恶名难逃,永久被人指责,本来不属于它的种种恶习,也将由于一次的恶事,而被钉刻终身。
我们常常也很在意别人对我们评价,比如:老板常常骂你笨,女孩子说你太老实而弃你而去。这些评价往往会引导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将这些评价铭记在心而最终成为自己的标签,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自己太老实要把自己变成坏男人。
其实,在得到评价时是需要认真地分析这些评价是否真的正确,老板说你笨,你就真的笨吗?也许是当时你心情不好,也许你就没有用心工作,而导致被批评;一个女孩说你老实而离开你,你就真的觉得是因为你老实而所有的女孩子都不喜欢你吗?也许是因为你很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也许你真的很老实,而她需要一个善于调情的男子。但是你要清楚分手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些客观的原因,因为爱确实是需要一种感觉和火花的迸发。你没必要改变自己的本性,也许下一个女孩正好喜欢你这样老实的呢?
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你要静下心来了解、认识自己,当然自己也不一定能完全认识自己,但是毕竟自己了解自己更多。认识到自己本身问题到底在哪里,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自己,避免麻烦。
蝎子,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毒刺才是真的威胁,那么就不会有故事里结局的出现,也许它能就此把自己本性的善良传达出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再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店老板也会去握那个毒刺呢?如果老板真的知道那个刺有毒,而却依然去握,这又说明什么呢?
对待别人的不足应该宽容,对待别人的善心,更要真诚相待,伤别人的心不对,伤害一颗向善的心就更是造孽,忽然很佩服这个老板,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看不见的往往最危险,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要仅仅限于表面,评价自己,评价别人,不要仅仅限于表面。
备注:欲读《蝎子》原文请参阅《读者》2007第6期,一篇文章,一百个人读,就有一百种感受。http://hi.baidu.com/kakukaisa/item/69af54aae0cdf9f414329b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