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尤其是现代文采用个性化阅读,对话理念教学。让课堂开放,富有生气,效果明显。文言文与之都是“文”,教法应是相通的。为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也应创新教法,适时切人,搭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一、切入个性化吟诵
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先让学生自由吟诵课文,并相互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吟诵拿腔拿调,同学就评价说:“××准确传达了人物的语气”。有的声调丰富多彩,同学就评价说:“××惟妙惟自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有的吟诵抑扬顿挫,同学就兴奋地说:“我听出了妻、妾、客对待邹忌的不同态度。”有的吟诵起伏变幻,同学点评更细致:“××读出了邹忌这一谏臣的智慧和一代明君齐威王的开通,善于纳言。”接着又让他们分角色吟诵,这样更加充分地表现了每位学生的个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文言文中切人吟诵,通过自吟,分角色读和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就能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使得文字不再枯燥,人物不再死板。
二、切入自我观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欣赏文学作品,一定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就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教学《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感知课文后,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谈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学生的感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生1:发动侵略战争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生2:弱小国家随时有可能受辱挨打。
生3:恐怖不能制止战争。
生4:实力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
这样精彩的发言,可谓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在为学生喝彩的同时也被深深震撼!可见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的心湖上适时投下一粒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切人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习《桃花源记》教师可以将世外桃源与共产主义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读《陈太丘与友期》,可以引导学生就诚信问题结合实际发表意见。
四、切入个性化研究
个性化研究是让学生就课文中有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方面作专题研究,即个性化学习。它不需要教师任何的预设,注重过程与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挖掘其潜能和天赋。如欣赏陶渊明的诗文,学生会拟下这样一些题目:“陶渊明自我形象与田园风光”,“独立于浊世中的清者”,“山水诗与田园诗的环境组成”等,教师指导学生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能更好地挖掘文本,领悟文本。再如学习《公输》,让学生就有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方面作专题研究,并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有的课题组研究较深,走得较远,学生提出的课题主要有:
①走强国之路;
②战争——无法面对的现实;
③伊拉克战争中的新闻研究。
尤其是第三研究小组,还列出了详细的子课题:
A美国开战前舆论宣传为哪般?
B战争新闻中的真实与谎言。
c美伊为何大打新闻仗?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有深度的突显个性化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着眼学生的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和天然禀赋。每个学生的经验、爱好、兴趣、情感都不同,个性化研究就很好地尊重了这种差异。为他们的兴趣点燃了火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文言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有了科学的教学策略,学生的思维将会闪现怎样绚丽的智慧火花,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想象;有了理想的诵读层次,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就会水到渠成般实现。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潜力,创新教法,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一定会使学生由厌学变成爱学,文言文这块教学园地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