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到的话不整齐地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下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厌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与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整夜暴风雨的,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肘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倒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只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计,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蟾蜓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烈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首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小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一。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丁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霄,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影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涓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敢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神思飞扬 情韵秾丽
——读徐志摩《泰山日出》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起笔首先点明题旨:藉此为《小说月报》的专辑“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由即将来华的泰戈尔致欢迎词。因此,诗人描摹泰山日出,一方面是泰山之景难以忘怀,另一方面也是借题发挥。他从泰山日出联想到哲理诗人泰戈尔,又由泰戈尔来华联想到东方的光明,浓笔重墨.恣意濡染,具有一种飘逸之美。
诗人是在天色暗沉沉之时登上泰山玉皇顶的,宇宙只是一体莽莽苍苍,犹如示经启蒙的思杨一派混沌。又因经过“整夜整夜暴风雨”的催生洗礼,已“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面对着自由翻滚的云海,诗人“不由得大声的狂叫”,情感若湍急溪水,奔流直下。在伟大的光明即将喷薄而出的时候,诗人“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以其赤子之心,渴望并且狂喜新的光明和希望的到来。
眩目的旭日终于露面,“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这三个短句似曾相识,当年古罗马凯撒大将征服埃及时就是这样欢呼的:“我来了!我见了!我有了!”多么相同的情感和气概。这是诗人从“久幕未见而将见”到终于见到的感情狂喜的迸发,是时东方的复活和光明的胜利时一曲响彻云霄的赞歌。在这里诗人借题发挥,联想富丽,情感真切,笔力道劲。
文章中大量新鲜华丽、意味无穷的比喻,体现了诗人“浓得化不开” 的抒情风格。朱自清曾评价他“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得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诗人在形容日出时浓郁绮丽的色彩时用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奇特的比喻把日出时光的美丽色彩表达得强烈鲜明,形象丰蕴。由于日出的壮丽景象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幻中展示的,因此诗人自始至终着眼于这种动势的传神描绘。写朝旭未露前的云海,是“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日出时,则是“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烈地驰骋”。诗人用各种动物形象来作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生动活泼、变幻多姿的神态,形神毕肖摹画出泰山日出的绮日景致。
文章中诗人还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复沓、对仗等修辞手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情韵。如“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再如,用“起……起……用力,用力”的复沓手法,把太阳“一探再探的跃出地平,翻登了云霄,临照在天空”的奋力挣扎的情景,生动逼真地显现出来。如果说,精心的比喻,华丽的词藻给《泰山日出》一文增添了鲜明色彩的话,那么排比,复沓、对仗等手段,就给文章带来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虽然没有韵脚,但抑扬顿挫,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韵律。正因为如此,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来源: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