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材 H ID: 157631


黄河化险

◇ 权延赤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培养他们逆流勇进的精神品质。
  2.细读课文,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优良品质。
  3.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难点: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默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搜集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化险为夷的英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从容应对紧急情况是一种优秀品质。你是否有过化险为夷的经历?你在危急关头能否镇定自如?对一个人来说,恶劣的环境、坎坷的经历也许并不都是多么糟糕的事,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它也许会成为一笔永恒的财富。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权延赤的纪实文学作品--《黄河化险》,看看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是如何在凶险的环境中,镇定自信,沉着勇敢,使革命队伍转危为安。
  (投影:黄河化险    权延赤)二、作者简介。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投影:主要作品)三、检查预习。
  (一)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化险为夷的英雄故事。
  (二)听写生字、生词。(听写之后投影)喧嚣、骤然、严峻、鸦雀无声、蠕动、紧蹙、孱弱、沤烂、簇拥、惊愕、愠怒。
  (三)读了课文,你是否遇到生疏的词或成语,请抄录下来,试试看能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四、一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本文的写作重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文章的中心是写毛泽东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如何作出决策的。作为统帅,这个决策是英明的,但是作出这个决策,却经历了艰难的、漫长的、惊心动魄的过程。这其间有权衡,有犹豫,有反复,有对凶险的充分估计,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五、二读全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思考化为可以感受的有特点的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将毛泽东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形象的精彩片段。根据自读和讨论结果,先填写下表,再准备口头复述,看谁的复述能抓住关键。
  (一)找出文中写毛泽东神情的词句,揣摩当时毛泽东的心理,填写下表。
  情  境 毛泽东的神情 传达出怎样的心理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 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 责怪妄加揣测的战士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回旋余地 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 担心群众会认为过了葭芦河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了 脸色阴沉,双眉紧蹙 形势危急,心情沉重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 神色肃穆严峻 渡河失败,思虑重重接到香烟,陷入思考 目光淡漠,眉头微蹙 心无旁骛,专注思考决定不过黄河 走上堤岸,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了一眼 胸有成竹,蔑视敌人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 神色变得庄严,凝视着远方轻轻点一点头 深感责任重大,决策艰难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 脸也胀红了,望着任弼时半晌无语……点一下头 对正确的批评感到难为情,经过思考终于接受(二)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根据上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方法,并且补充:文章主要以毛泽东抽烟的过程、动作以及有限的神态、语言和其他动作将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有形化。最精彩的片段为“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不过黄河!’”几段文字。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学生交流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段作文。
  二、三读课文,理解人物品质。
  (一)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面又有数万追兵,在这样的险境中,毛泽东毅然作出决策。毛泽东的决策为什么不是盲目和任性的?毛泽东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这一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关键在毛泽东说的两段话和一句话,以及唱的一段京剧。一段为:“过河,不打死也要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另一段为:“我早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一句话为:“兵不厌诈”.唱段即最后唱的“空城计”.当时在河堤上从容奏凯也是有风险,但比起另两条死路(过河,跑),“从容”走是惟一生路。文中提到,敌人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呆若木鸡,后来又怕中埋伏,不敢追击。毛泽东的“兵不厌诈”和“空城计”果然起了作用。总之,毛泽东不是盲目,任性,而是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
  (二)请学生简要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品质。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毛泽东在万分危急之时,努力保持沉着镇定,故能使自己的智慧、胆识发挥作用,对情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谋划。毛泽东的品质主要是:镇定自信、大智大勇。干部、战士信任领袖,纪律性强,不怕牺牲,团结友爱。周恩来的沉着、机敏和带头作用。
  (三)军情危急,事关重大,毛泽东的情绪反复变化,甚至失控到骂人。写这些是否有损领袖形象?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毛泽东几次骂人发脾气,一是当时情势严峻,乃至万分危急,重大决定不可儿戏为之;二是他真情率性的个性表现;三是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发作,“不讲理”的时候,特别在紧要关头,为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言行欠妥,伤及无辜。这并不有损他的伟人形象,相反,倒显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四、品味讨论毛泽东语言特点。
  (一)毛泽东与任弼时在争论中表现了各自怎样的个性?
  教师明确:毛泽东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变、有些意气用事。任弼时责任心强、厚道认真、真诚直爽、敢提意见。
  (二)毛泽东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毛泽东语言鲜明形象、语气丰富、善用口语。
  五、拓展延伸。(投影)阅读下文,完成1-4题夺  桥乌耳姆战役之后,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骑兵攻占维也纳,堵死俄军退路,以便一举歼灭。缪拉接到命令后,迅速与俄军遭遇,俄军难以抵挡法军的猛烈攻击,节节退向维也纳,向多瑙河方向逃窜。缪拉急功近利,想一举占领维也纳,结果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丢失了一个师,而且,整整使法军耽误了两天时间。缪拉的失误使拿破仑火冒三丈,他大骂缪拉是个疯子,为了个人虚荣而影响国家大事。
  为了弥补损失,拿破仑下令强渡多瑙河,加紧追赶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但大桥全被俄军炸掉了,只有维也纳北面有一座被奥军(俄国同盟军)严加防守的桥梁。拿破仑给缪拉下了死命令:必须强占这座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既不能让敌人占领它,更不能让敌人把它炸掉!缪拉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但完成任务谈何容易啊!桥上设满了路障,埋了许多地雷,对岸是几门大炮。缪拉意识到,强攻硬拼只有桥毁人亡这一个结局!此时此刻,缪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他暗暗下定决心,这次决不能有任何失误!相反,要干得漂亮些,将功赎罪!
  经过周密调查,缪拉终于有了主意。
  他挑选了一个营的掷弹兵,这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缪拉命令他们悄悄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他自己则只带领了三个将领,大摇大摆地走上桥头,向敌人走了过去。当他看到守桥奥军急欲点火炸桥时,便高声喊道:“法奥已经停战了,停战协定马上就要签定了,你们还炸桥干什么?”奥军士兵不知真假,但看到他们只有三个人,又听说他们是来谈判的,便带他们到了桥头军营里边。
  缪拉一见到守桥军官,就对他说:“真该谢谢上帝,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两国的皇帝正在签署停战协议呢!我们要见奥厄斯伯公爵,商谈我们双方停火的事。”
  军官立刻派人去请守桥部队司令奥厄斯伯公爵。公爵来到后,缪拉又立刻与他握手,并热情洋溢地对公爵大加夸赞道:“您是奥军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刚才我们还互相仇视,现在我们可以手拉手欢呼歌唱了。我们的皇帝拿破仑知道您是一位英雄,很想见见您!”这一番恭维是在奥厄斯伯公爵思想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说的,奥厄斯伯公爵看到缪拉他们与守桥士兵非常轻松地闲聊,根本就没有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正当缪拉与公爵谈兴正浓时,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的法军士兵迅速冲上桥头,把奥军准备炸桥用的燃烧袋子一一抛入河中。当他们即将完成任务时,一名奥军下级军官发现情况不对,急忙向公爵报告道:“公爵,您受骗了,法军来到了!”缪拉立刻对公爵说:“我听说奥军一向纪律严明,怎么会让不懂礼貌的下级这样对您说话!”奥厄斯公爵感到受到了侮辱,立即下令:“将这个目无军纪的人带下去!”
  这时,法军已基本完成对大桥的占领,所以缪拉笑着对公爵说:“公爵,我想,您应该和他一道去,要不然,我们的将士们会埋怨我的。您看,他们来了!”说完,指了指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法军士兵。直到这时公爵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他怒视缪拉,缪拉则耸耸肩膀,说道:“很抱歉,这是战争,我不得不如此!”
  这样,法军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便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大桥。大部队迅速越过多瑙河,去追赶库图佐夫。
  1.缪拉设计欺骗敌人,毛泽东决定不过黄河,他们是否都在冒险?你认为呢?
  (缪拉在行动之前虽然也“经过周密调查”才终于确定了主意,但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方法的,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他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毛泽东则不同,他是在反复分析形势、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和处境,反复权衡利弊后,经过周密思考才作出决定的,所以他不是在冒险。)2.缪拉和毛泽东都在紧急关头化解了危机,两篇文章在表现两人的决策过程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试加以简析。
  (《黄河化险》详细描写了毛泽东思考抉择过程中的细节,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毛泽东的语言、行动,特别是他的面部表情的变化,详细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还描写了他周围的其他同志,他们有的作为对比,有的作为衬托,通过这些说明毛泽东在危急时刻考虑的是革命的前途,是整个部队的安危,也说明他对敌我双方力量、战斗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了解,表现出他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而《夺桥》则不同,它没有详写缪拉是怎么想出这个绝妙的办法的,只用了“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和“周密调查”几个词简单地概括,因此故事也就没课文《黄河化险》那么生动了。
  不同的写法,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同学们,你能学学课文,发挥想象,把缪拉思考的细节写出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吗?试一试,怎样?(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六、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词句品味?积累”,仔细体会。
  (二)想像写作:发挥想像,写出缪拉思考的过程。
  (三)课外阅读权延赤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

  情景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 到家里享受幸福安康,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 却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 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少个前仆后继的身影,多少次 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这一切, 我们怎么能忘记!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永远 的丰碑,重读红色记忆。 ? 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 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 有大批敌军压来。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 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势空前严峻。课 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 事。 预习检测 初读感知 ? 一、默读全文,尝试简述课文内容。 解题:黄河化险 由此可知文章内容重在“化”“险”两个字上,简述 时就明确两个问题: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他们 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把握脉络曹庄向东走 → 葭芦河受阻西北方向 → 不过黄河 → 上山 梳理文章思路 ? 一、(1-28)记叙了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陷入了绝境。 ? 二、(29-66)写风浪太大,部队无法渡河,追兵在 眼前,敌众我寡,形势万分危急。 ? 三、(67-90)毛泽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大家 走出包围圈。 ? 四、(91-114)通过毛泽东与任弼时的对话,巧妙地 提示了毛泽东胆大心细、举重若轻,作出英明决策。 根据以上内容,用三个带“险”字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遇险 化险 论险 写 作 重 点 ? 本文的中心是写毛泽东在千钧一发的关 头,如何作出决策的。作为统帅,这个决策 是英明的,但是作出这个决策,却经历了艰 难的、漫长的、惊心动魄的过程。这其间有 权衡,有犹豫,有反复,有对凶险的充分估 计,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换句话说,表现 历史人物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是这 篇作品的重点 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在如此危急时刻, 在如此危急时刻,毛泽东 都能临危不惧、镇定自如、 都能临危不惧、镇定自如、 深思熟虑,从而“ 深思熟虑,从而”置之死地 而后生“”黄河化险为夷“, 而后生”“黄河化险为夷” “”黄河化险为夷 其实每一个决定都很重要、 其实每一个决定都很重要、 很关键, 很关键,都能看出毛泽东非 凡的军事才能和伟人风范。 凡的军事才能和伟人风范。 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情 境 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 黄河 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 有回旋余地 有人喊: 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 了 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 芦河 接到香烟, 接到香烟,陷入思考 决定不过黄河 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 的决策 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 绪 毛泽东的神情猛然掀起眼皮, 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 望住周恩来, 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 脸色阴沉, 脸色阴沉,双眉紧蹙 神色肃穆严峻 目光淡漠, 目光淡漠,眉头微蹙 走上堤岸, 走上堤岸,用讥嘲的目光朝敌 人射击的山头瞟了一眼 神色变得庄严, 神色变得庄严,凝视着远方 轻轻点一点头 脸也涨红了, 脸也涨红了,望着任弼时半 响无语……点一下头 响无语 点一下头 传达出怎样的心理 赏读 课 文遇 “险” “化” 险 “论” 险 险然而,呐喊声陡起陡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 得前俯后仰。而羊皮筏子早已翻扣着,旋转着,眨眼间便消失得无 影无踪。 啾啾啾--!这是子弹从头顶掠过的声音。四名卫士呼啦 一声围住毛泽东。现时,河堤上下响起子弹钻入泥土的噗噗声。可 以清楚地看到,有两座山头已经出现敌人。百余人的警卫部队是难 以抵抗住七个旅的敌兵,不让他们追杀至黄河边的。 前有天堑,不可逾越;后有追兵,近在咫尺。这是直 接描写险境,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毛泽东和干 部战士有什么反应? 险毛泽东望望洪水咆哮的葭芦河,望望堤岸上焦 急等待着的几百名战士,转身盯住枪炮声大作、喊 杀声连天的高山,神色肃穆严峻。几百名战士都屏 住了呼吸,连葭芦河的咆哮声也似乎变得远去。险情紧迫,迫在眉睫。绝处能否逢生?谁来化险为夷? 几百人的目光追踪着他的脚步,似要从中找到希望和信心。 可他心中十分清楚,几百干部战士的身家姓名,中 国革命的生死存亡,都将在此一举。一着不慎,满 盘皆输!事关重大,他该如何决断? “化” 阅读课文43-86段,思考:在危急关头,身负几 百人的殷殷期望,面对生死抉择的毛泽东,为 什么要抽烟?为什么会骂人?周恩来急步迎去,看到毛泽东的马夫老侯双手捧着个,被人簇拥着, 像被迎来英雄。 “老侯同志,我代表同志们谢谢你了!”周恩来动了感情,声音比往 常提高许多。 是什么使老侯成了英雄?周恩来为什么会为一支烟动感情? --烟是毛泽东此刻最需要的,有了它,就意味着有了绝处 逢生的希望。 “化” 毛泽东淡漠的两眼却燃起了火,那是停 止思考的特征。警卫员身不由己哆嗦了 一下。果然,毛泽东发作了:“你蠢! 老子不要你了,你滚!” 为什么骂人? --危急关头,刻不容缓 为什么吸烟? “化” --事关重大,抉择艰难,反复斟酌 ?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眼睁睁看着截烟灰在伸 长,折断,跌落…… ? 毛泽东似乎屏住了呼吸,鼻孔里流出两股青烟,才流出 不多一段,又忽然被抽回去大部分,然后又缓缓向外流, 然后又猛烈抽回去……终于,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 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 四面八方弥漫。 ? 紧接着,香烟又举唇际,烟头闪耀,还是吸得那么深, 那么狠,烟灰一个劲地延伸,然后折断,然后跌落…… “吸烟”的过程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思考状态? ? “吸得好狠哪” --表示集中思想,开始思考 “烟灰伸长,折断,跌落……” --表示思考的时间在延长,专注的顾不得弹烟灰 ? “烟才流出又猛然被吸回去大部分,反复多次” --表示思想起伏变化,反复斟酌 ? “终于,一根粗长的烟柱喷出” 表示要下定决心了 “紧接着又是狠吸,又是烟灰延伸,折断……” --表示把即将要下的“决心”再过滤一遍,也许推 倒重来。 “化” 蓦地,毛泽东立起了身,那支烟头奋力掼在地下,用脚踩去。嘴 里迸出一声:“不过黄河!” 四个动词表现了什么? --果断决定 “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毛泽东从来不曾这样冲动、亢奋。他用 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一眼,从容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 慢,顺堤向西北方向走去。 --信心坚定,大胆行动,藐视敌人 辩分角色朗读93--114段,思考: 1、这些文字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辨明原因 2 2、毛泽东是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 提示:大智大勇 胆大心细 3、从毛泽东和任弼时两人的争论,表现出两人怎样的个 性? 毛: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辩、行事有些意气用事; 任:责任心强、厚道认真、真诚直爽、敢挑刺 4、说说任弼时是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样的语言最终使毛泽 东接受了批评? 提示:实话实说的方式 拓展延伸学了本文后, 学了本文后,在实际生 活中,如果你遇到危险时, 活中,如果你遇到危险时, 你觉得如何做到化险为夷? 你觉得如何做到化险为夷? 作业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课文却借 助吸烟这个生动可咸的具体形象,表现 出伟人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请你结 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仿照课文的 写法,写一段文字,刻画出人物的心理 活动。

---------

1正确源于什么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李军伟

正确源于什么?正确源于对周围环境有个正确的把握。

  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这是毛泽东说的,他不想食言。尽管周恩来好言相劝:过澧水不算过长江。造谣也没用,向群众一说就清。尽管周恩来见缝插针:阎长林,你去向同志们解释,不是黄河,是葭芦河!但从毛泽东的一句不要发,由他去,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得到,葭芦河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就是黄河,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得到,毛泽东确也机动灵活,讲求实际.问题是天雨水涨了,大家总不能眼睁睁地重演楚人渡河的悲剧吧。既然过河行不通,就不能在这一条树上吊死吧。时局逼着毛泽东做出新的决定。

  不过黄河脱口一出,立刻引来一阵喧哗,尽管大家也跟着毛泽东走,但没有人知道毛泽东为什么那样走,自已为什么跟着走,一直上了山也没人明白毛泽东为什么那么不紧不慢地、且不让人保护地走。不管大家明白不明白,脱离虎口众生得救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情况总是那样的繁纷复杂,也许形势总是那样的变幻莫测,但再扑朔迷离的世界,其结局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两个字:成败,得失,是非,对错。从后来毛泽东的解释中,我们和任弼时一样恍然大悟了:毛泽东之所以那般稳操胜券,之所以那般豪迈沉着,全都源于他决策的正确,而正确源于他对周围环境正确的把握。

2由火柴棍所想到的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王涛永

这篇课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么几句:他吁口气,把还在燃烧的一撮火柴棍一下子握入手心,紧紧攥住不动。疼痛驱走了紧张,他舒服得直哆嗦。

  烟一点着,火已经灼了自已的眉梢,也炙痛了自已的手指,那火柴已是自己身心受难的罪魁祸首了,而且那火柴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可李银桥为什么不把那还在燃烧的一撮火柴棍扔掉,却一下子握入手心,紧紧攥住不动呢?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流血了,我们并不是忙着把那血口包扎起来,而是咬紧了牙从往外挤血?出错了,我们不是把错误埋葬,常常是写出血的教训;人死了,我们不是因为痛苦而把他们消匿,常常给他们立下墓碑。我知道我所列举的例子无法类比李银桥之与火柴棍,因为我确实没有什么深刻的经历,也确实理解不了李银桥当时的情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绪呢?在那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在那主席停止思考的暴躁关头,自已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周恩来的沉住气的嘱托里和三根火柴一起划的点拨下,自已终令那一撮火柴大显身手,化干戈为玉帛,救几百人的生命于虎口;同时也正是那一撮火柴给自已带来了无以名状的紧张和难以忍受的炙痛。什么是紧张?紧张是上帝对心灵的勒索。疼痛是什么?疼痛是物什对肉体的抚摸。较之紧张,疼痛又算得了什么呢?紧张时刻,疼痛又跑到哪里去了?所以那几根火柴棍,何异于一个运动场,让自己尽展了风采;何异于一个指挥棒,让部队走出了死地;还是那一小撮火柴,不也最终成了救治自已紧张的良药,使得自已长舒了一口气?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可自已又怎么会把那一撮火柴棍一掷了之呢?它们是给自已带来了灼痛,但它们更给自已带来过汹涌的幸福和甜蜜的回忆啊!

王愿坚有篇文章叫《七根火柴》,难道给毛泽东点烟的那一小撮火柴棍不比王愿坚笔下的七根火柴更有内涵更有意境么?我不知道李银桥到底后来是怎样处理那几根火柴棍的,我想,如果换了我,我一定会把那几根火柴永远保存,因为不论从其作用来论,还是从其意义来说,它们都绝对拥有跻身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资格。

3.危难时刻显身手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刘景华

前有黄河滚滚,欲渡无船;后有大敌数万,咫尺之遥。此情此境怎么办?

  唯有举手投降;要不就做石达开。

  然而毛泽东率领的二三百人,既没举手投降,也没成了石达开,而是上演了千古一戏:空城计。

追溯毛泽东导演空城计的秘诀,当是临危不惧急中生智,藉着对地形对环境的观察和把握,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

4 向命运挑战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刘金兴

陆定一说:我看主席最大的乐趣就是迎接挑战。从他们所遭遇的境况看,我觉得迎接挑战应改为向命运挑战.

你想啊,前有天堑,后有大敌,说毛泽东他们已入虎口一点也不过分,但就是入了虎口也不坐以待毙,而是顽强地向命运抗争。如今看来,当时毛泽东作出的不过黄河这一令人吃惊的决定,凸现着他那何等卓越的智慧何等卓绝的胆量何等无畏的精神。而那智慧那胆量那精神还不就是上帝对他向命运挑战所赋的赠品。

5 横亘心头 不吐不快

读了《黄河化险》,横亘心头不吐不快的几句话是:河狭水急,人急计生;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寇喜壮

6学当致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学了《黄河化险》,我们是否因之增添一些临危不惧的成分?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董国岩

7对错不在于众寡

几百人的队伍,只有他毛泽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这是否应了真理常常首先是被少数人发现和掌握,多数人一开始可能不理解这句名言?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张嫱*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胜败之间 一念之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杨大夏

8历史就在那一瞬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刘恒超

一瞬间或许每个人都不会太过于在意,也正是这微乎其微的一瞬间,致使古今中外多少的英雄悄悄消匿了。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啊,多少是非成败不都是装在历史上的一瞬么?

  刘备因一时意气用事,为了给关张报仇,肓目和东吴作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兵败而还,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刘备能在那一瞬间听从劝谏正确决策,或许不会落得那般田地。拿破仑因没有采用富尔顿的建议,使用他发明的轮船,从而使英国得以幸存。如果拿破仑能慎重考虑一瞬间,那么19世纪的历史进程也许针完全不同。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将领格鲁希,奉命追赶被打败的普鲁士军队,可怜他只是按图索骥不相信事实。部将为他建议,他说要考虑一秒钟,也就是那一秒钟的考虑而作出的错误决定,最终断送了拿破仑的命运法国的命运世界的命运。乾隆皇帝由于没有积极鼓励戴梓发明填发28颗子弹的连珠铳和威远将军炮,使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如果乾隆能考虑一下,或许大清王国也不会遭受如此大的灾难。

毛泽东所面临的那一瞬间的考虑是艰难的,如果他作出了错误的选择,那后果将会怎么样?难道那结局仅仅是几百人的命运么?所以,尽管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他一点也不慌乱,一口一口地把烟吸完,一次一次地过滤决策------他作出的正确决定,挽救了几百人的命运,毛泽东沉着的一支烟,还不就是又一次的遵义会议?

9 四勇皆备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李国建

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这一个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的走,也就走出了虎口,走出了胜利,走出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多险啊,当时的境况多险啊!然而,那结局又是多么地令人欣喜!昔日太史公论及天下勇士,说世间勇武之人可分四等:气勇, 血勇,骨勇,神勇。无疑,毛泽东四勇皆备。

  不论处境多么困窘多么危急,我们都要敢说:永不放弃!说起来人生几十年,但紧要处还不就是几小步;说起来困难一重重,还不都被我们踩到了脚下面。

  如果你有太多的恐惧,那么你最好把毛泽东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当成座右铭。

如果你有太多的犹豫,那么你最好把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奉作信条。

10方向更重要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张鲁涛

读了《黄河化险》,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要想跑得快,全*车头带。

  的确,走路,是重要的;但走路的方向、走路的姿态不是更重要么?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不过黄河,没有放心跟我走,那么二三百人又会何去何从?如果没有毛泽东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地走,又怎会有二三百人的越来越有信心?

身为班长,我的方向明确么?身为班长,我走得从容么?

11神在哪里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李德备

在人们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个神。岁月告诉我们,毛泽东不是神。那么,毛泽东的神来自何地?

  来自观察来自把握来自胸怀来自胆量。

  在那后有追兵前有天堑的危难关头,别人似乎都不顾得看、不顾得想了,只有他毛泽东有点闲心、有点闲情。

  当筏子被葭芦河水打翻、七八个健壮青年被浪冲卷的时候,毛泽东说停下,先停下。是的,渡河确是好策略,但是行不通啊。那时那境,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但毛泽东不甘于现状,他要开上天的路,他要凿入地的门。

  望望洪水咆哮的葭芦河,望望堤岸上焦急等待的几百名干部战士,转身盯住枪炮大作、喊杀声连天的高山,神色肃穆严峻。他还有闲心看,别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的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四面八方弥漫。他还有闲情抽,干部战士们都是一堆一伙站着,不敢近前也不肯远离。

  神来自哪里?神就来自毛泽东的闲心闲情里。当别人为眼前的危急所困无暇观望或不敢观望时,毛泽东却在寻找神的身影;当别人为死亡的威胁所累无暇思想或不敢思想时,毛泽江却在聆听神的教诲。

神祗何来?来自一个人对所处环境的观察、来自对所处环境的把握、来自思接千载的胸怀、来自纵横捭阖的胆量啊。

12 深思熟虑是品格

--《黄河化险》赏析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刘少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夫子偏偏唱反调:再,斯可矣。毛泽东稳排大坐:那截烟灰在伸长,折断,跌落------在那危急时刻,在几百名干部战士的心目中,莫非是十思而后行了么?

  是的,从来紧病慢先生,心急喝不了热米饭,越是情急时刻,越应该深思熟虑。事实上呢,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平常的时候,三思而后行确有犹柔寡断拖沓懒散之嫌疑,但危急时刻,深思而熟虑当属临危不惧冷静机敏之品格。

  10方向更重要--《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张鲁涛读了《黄河化险》,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要想跑得快,全*车头带。

的确,走路,是重要的;但走路的方向、走路的姿态不是更重要么?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不过黄河,没有放心跟我走,那么二三百人又会何去何从?如果没有毛泽东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地走,又怎会有二三百人身为班长,我的方向明确么?身为班长,我走得从容么?

11神在哪里

--《黄河化险》赏析山

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李德备

在人们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个神。岁月告诉我们,毛泽东不是神。那么,毛泽东的神来自何地?

  来自观察来自把握来自胸怀来自胆量。

  在那后有追兵前有天堑的危难关头,别人似乎都不顾得看、不顾得想了,只有他毛泽东有点闲心、有点闲情。

  当筏子被葭芦河水打翻、七八个健壮青年被浪冲卷的时候,毛泽东说停下,先停下。是的,渡河确是好策略,但是行不通啊。那时那境,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但毛泽东不甘于现状,他要开上天的路,他要凿入地的门。

  望望洪水咆哮的葭芦河,望望堤岸上焦急等待的几百名干部战士,转身盯住枪炮大作、喊杀声连天的高山,神色肃穆严峻。他还有闲心看,别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的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四面八方弥漫。他还有闲情抽,干部战士们都是一堆一伙站着,不敢近前也不肯远离。

  神来自哪里?神就来自毛泽东的闲心闲情里。当别人为眼前的危急所困无暇观望或不敢观望时,毛泽东却在寻找神的身影;当别人为死亡的威胁所累无暇思想或不敢思想时,毛泽江却在聆听神的教诲。

神祗何来?来自一个人对所处环境的观察、来自对所处环境的把握、来自思接千载的胸怀、来自纵横捭阖的胆量啊。

12 深思熟虑是品格

--《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刘少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夫子偏偏唱反调:再,斯可矣。毛泽东稳排大坐:那截烟灰在伸长,折断,跌落------在那危急时刻,在几百名干部战士的心目中,莫非是十思而后行了么?

  是的,从来紧病慢先生,心急喝不了热米饭,越是情急时刻,越应该深思熟虑。事实上呢,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平常的时候,三思而后行确有犹柔寡断拖沓懒散之嫌疑,但危急时刻,深思而熟虑当属临危不惧冷静机敏之品格。

  15怎么会被毛泽东选中--《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八班 聂国超李银桥本来是周恩来的卫士,怎么会被毛泽东选中为卫士长?

  用李银桥的话讲: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下子能讲清。不过,我认为最初的原因是我不想干。人么,越不易得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对于伟大的人物来说也不例外。 看过《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的人都知道,就在李银桥给毛泽东点烟的第二天,叶子龙和汪东兴找我谈话:给你的工作变动一下,调你到主席身边去当卫士。

  毛泽东为什么会选中你当卫士长?这是当时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让我说,原因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给毛泽东点着了烟。

  那个卫士连续四次,都没给毛泽东点着烟,以致于让毛泽东停止了思考,试想,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停止了思考还不意味着死亡么?看他李银桥怎么做,点着了--点得那么投入,投入得连自已的眉毛都不顾了,连手指都烧伤了,这还不说,点着烟后的举措更让人啄磨,他吁口气,把还在燃烧的一撮火柴棍一下子握入手心,紧紧攥住不动。疼痛驱走了紧张,他舒服得直哆嗦。按理说,烟点着了,火柴棍也该扔掉了,可他李银桥怎么做,没扔掉,还攥在手里,到底是作为纪念品呢,还是作为医治自己紧张的良药?不管怎么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我想反正会让主席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本来李银桥是不愿跟毛泽东的,于是毛泽东就一回一回地借,最后,李银桥终被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征服,从而死心塌地地跟了毛泽东。

  三思而行再 斯可矣

  --《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周喜旺先容我转述诸葛亮巧使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北伐中原,由于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结果致使街亭这个战略要地失守,再无法进军取胜,而且随时有被魏兵堵截归路、全军覆灭的危险。诸葛亮顿足长叹:大势去矣,这全是我的过错造成的!为避免更大损失,忙安排人马,布置撤退。为防魏军乘势追击,赶紧把关兴、张苞两员小将唤到帐前:你们二人各带三千人马,在武功山小路两侧布置疑兵。如果魏军来到,敌众我寡,切不可战,只大声击鼓呐喊,用疑兵计吓退他们即可。然后,急奔阳平关,撤回国内! 诸葛亮的中军营地现在西城县内,这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待诸葛亮把身边人马分派出去执行紧急命令之后,城中就近于空地了。正要拔寨撤离,忽然十几匹马飞跑进城来,马上士兵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报告: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而且马上就要到了! 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士兵也大多派出去,只留有两千老幼病残,根本无法作战。众官员听到这消息,一个个吓得面无血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明显,战不能战,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径狭窄,惟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住。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几里,就会被魏军铁骑追杀殆尽。诸葛亮也十分紧张,忙登上城楼向外望。果然,西北方向尘埃冲天蔽日,已隐隐有大军奔走声如沉雷般动地而来;尘头起处更不时闪现魏军旗号,招摇挥动。诸葛亮稍一沉吟,马上传下命令:把城内所有旗帜全放倒,藏匿起来!城内士兵,各自隐在驻地房舍、围墙内,不许乱动乱叫,如果违令不遵者,立斩!然后,又下令:大开东南西北四面城门,每一门前,派二十名老少军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样,洒水扫街,不许神色慌张,举措不当。如果魏军冲到城前,也不能退入城内,仍要一如既往。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我自有退兵之法,你们不必惊慌。说罢,披一件印有仙鹤图案的宽大长衫,戴一顶绸布便帽,让两个小童抱着一张琴、一只香炉,随他登上城楼,赁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然后,闭目养了会儿神,再缓缓睁开眼,虚望前方,安然自得弹起琴来。这时,司马懿统领的大兵已来到城下。先头部队见到这种情形,都不敢贸然前进,急忙向司马懿报告。马司懿不相信,以为部下看花了眼:诸葛亮怎么打扮成道士模样,不领兵拒敌,反而悠闲地在城头弹起琴来?于是命令三军暂且停止行动,自己则飞马跑到城下,远远观望。果然,城楼上诸葛亮笑容可掬地端坐,在袅袅上升的香烟间,旁若无人、安然自得地正沉浸在自己所弹奏的琴音中。他左边的童子,手捧一把宝剑;右边的童子,则拿着一把尘尾。城门口处,有二十余老少百姓正低头洒扫街道,有条不紊,不惊不慌。司马懿看了许久,听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丝毫破绽。其子司马师道:我们应即刻冲杀进去,活捉诸葛亮!他分明是故弄玄虚--城肯定是座空城! 司马懿凝然不动,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先锋变为后队,马上撤退! 众人不解:眼前并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司马懿怒道:马上撤退。违令者斩! 直到撤离西城远了些,司马懿才心有余悸地解释:诸葛亮这个人和我打过多年仗了。他一生最是谨慎,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更甭说干冒险的事了!令天大开城门,故意显出是座空城,让我们白白拿走并轻易把他捉住,这里就肯定有埋伏,是个骗局!我军若贸然轻进,必中其计。 司马师问:父亲一直凝听静立,后来并无动静,您为什么突然神色大撤军呢? 司马懿冷笑:当统帅、做大将的人,必须善于观察天地之间的运行变化,了解人间世上的各种知识!我听到诸葛亮琴音,初始平和恬淡,却突然昂扬激烈,渗出一股杀机!分机要动手、出兵了!再不走,让他围住,四面挨打不成?!

  今日我们听后,也许会觉得他司马懿狐疑心重。然而,在一千多年后的一九四七年,又被毛泽东掐头去尾地再演一回,就不能不让人讥讽他刘戡蠢笨至极。

  看来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还是很有见地的,在那危急关头,诸葛亮、毛泽东真是领会得出神入化;孔夫子的再,斯可矣也是明训,对那教训狐疑心重的司马懿和蠢笨至极的刘戡。

  心海潮汐日月光--《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刘雪霞《黄河化险》,淋漓了一个旷代伟人毛泽东的情绪世界。

  我有言在先,不过黄河,谁还说这种屁话?有火有怒有执拗。

  好吧,敌人这么积极,我们也起身吧。语带幽默语泄轻松,一扫刚才的严肃和坚毅。

  烟呢?拿烟来!瞪眼雷吼,情绪瞬间失控。

  你蠢,老子不要你,你滚!失态无礼不讲理,莫非伟人的同义词就是歇斯底里?

  不过黄河!一掼一踩一迸,绘声绘色绘态绘形。无遮无掩无我无人。

  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

  那好么,我们等等,我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任性调皮中渲泻着胸有成竹。

  说话呀,大胡子。争强好胜溢于言表,天真得意充沛心头。

  这一条可以成立。”“脸也涨红,半晌无语,有些愠怒,勉强笑笑,点一下头,理屈词穷但又不想认输的尴尬与困窘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了本文,我感受了伟人的心海潮汐日月光:伟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伟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情绪;伟人,就是活生生的人,责任缔造智慧  智慧缔造奇迹--《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聂亚超高尔基说: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不负责任,他将失去整个世界。想吧,失去世界该是怎样的可怕呢?不负责任该是怎样的可悲呢?更重要的是我还觉得,责任是智慧的源泉,是智慧的母亲。

  读了《黄河化险》,我就感觉到毛泽东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因为他能以几百人的生命为已任,以红军的命运为已任,以中国的命运为已任。正是责任的驱使,他才细致地观察所处的地形,他才积极地思考可行的出路,苦心人天不负,于是他带领部队走出了绝境。

  同学们,当你萎靡不振时,当你愚昧无知时,就问问自已有没有责任吧。因为责任缔造智慧,因为智慧缔造奇迹。

  置身绝境不绝望--《黄河化险》赏析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中学初一七班 王鲁滨纵观古今中外,应该说没有谁比《黄河化险》中的毛泽东一班人处境更危险的了。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脱离虎口,化险为夷。原因么,我觉得就是置身绝境中的毛泽东不绝望。

  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事就冤了。北宋时,宋军士气大震,击毙辽国主将萧兰达,二十万契丹军几乎被陷入合围死境。本是血洗国耻的大好时机,可惜宋真宗懦弱无能,签定了《澶渊之盟》,这样中国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中法战争,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清政府妥协投降,乘胜而求和,于1885年与法签订了《中法新约》,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生活中不败而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行百里者半九十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了、功败垂成了------也许有人说了,上面的例子哪里是置身绝境的呢?不错,不置身绝境的我们还弄出那么多的不败而败呢,还谈什么置身绝境呢?

所属教材
权延赤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