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作文时老是拖拖沓沓,不能完成。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老是如此拖沓呢?原因是学生胸无点墨,手头没有东西可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作文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那么,我们如何教学生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开始搜集材料。学生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你的周围,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睛去观察,留意身边的各色人物,各种事情,那么随时都会有适合自己作文的材料。比如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他们每个人的思想性格不同、言谈举止不同、神态外貌不同,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就完全不同;在学校,老师的一个眼神,同学间的一个举止,都可以观察,详细记录;还有春天的花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这些都可用随笔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那怕每天只有一句话,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觉得有东西可写了。学生不仅要随时留心身边的生活,而且还要主动到社会上去寻求素材。柳青为了写一个农村泼妇骂街的场面,他故意将一盆脏水泼到邻居一个泼妇身上让她骂。柳青就把这个泼妇骂街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这个泼妇口水飞溅的情景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可见,一个能写好文章的人,肯定善于观察生活。由于他随时积累,作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真情就会自然流露,下笔自然就有神了。
二.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并背诵。在平时的阅读中,同学们要养成一读书就动笔墨的好习惯,随时将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在阅读时,发现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作者独到的主张、见解;好的名言、警句、谚语要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光记录还不行,还要对一些片段、佳作、名言警句进行反复的阅读欣赏、吟诵,并能熟练背诵。记得多了,作文时就能模仿、引用、迁移。学生的背诵要着力于一些优美散文、古诗词、名言警句。只有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补己之短,作文时就能左右逢源,写出流光溢彩的文章来。
三.学生要勤于练笔。学生在观察、阅读、背诵、整理后,还要使自己搜集的材料储存于大脑,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要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这就需要学生勤于练笔。多练不仅可以使自己已搜集的有用的材料储存于大脑,更重要的是获得娴熟的写作技巧。多练,不是要学生天天写大作文,而是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日记。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或与同学间相处的一个片段……总之,通过这些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练笔,既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又可以让他们在多次练笔中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教师在学生积累过程中要勤于检查,有意引导。特别是农村中学这些学生,一是懒,二是基础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连字词都没有掌握,就要进入中学的学习,要想学生作文有大面积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下苦功夫,采取强硬态度,硬是要学生积累,硬是要学生练习,硬是要学生背诵,硬是要反复锤炼,半点也马虎不得。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找出积累得好的,运用得好的,写作时选材新颖、典型,不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事例不谈;对同一则材料有自己的主见——有合乎逻辑的独立看法,并能够自圆其说,做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从平凡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从小事情上体会大道理。对这样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对不动笔墨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告诉学生:学习语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字要一个一个的认,词要一个一个的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的背。这个问题功夫是省不得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学生只要有丁点兴趣,都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写作的热爱。对这类学生,还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生活。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如写《学做饭》,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胡编乱造。因此,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写作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重视材料的积累。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作文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够写出神采飞扬的佳作来。
黄世泽,贵州绥阳县风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