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0114

[ 顾素芝 文选 ]   

试析古典送别诗中送别者怅然独归之情

◇ 顾素芝

  摘 要: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别离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更是成了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就离别的相思之苦来说,送别者怀念远行者的感情总比远行者怀念家中的送行者的感情更真挚一些。送行者“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更甚于远行者。
  关键词:送别 送别者 远行者 怅然独归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聚不喜散,最怕与亲人、朋友分别。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别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更是成了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年相聚的朋友或彼此相亲的人,忽然之间迫于无奈,离别远去,其情可哀。但同为送别,情感却并不都相同,有慷慨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诀别者;有儿女情长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难分难舍者;有一往情深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随境迁者;有情意绵绵如“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之愁肠百转者;更有“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缠绵悱恻者……
  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钱钟书认为送别者更有一分难言的苦楚。比较一下远行者和送别者的情状就能知道:远行者一路上奔波辛劳,还要料理路途中的很多事情,人生地不熟,麻烦事接二连三,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去想离别的痛苦。有时在路上也会不断地遇到一些新鲜的见闻,交一些新朋友,这可以缓解郁闷,可以暂时忘记离别相思之苦。同时,远行者还有新的生活在远方等待着他。而留在家中的送别者,眼中所见之物,或多或少都与远行者有些关联,往往睹物思人,回去后物是人非,孑然独归的心情实在无法忍受,再加上送行者没有那么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没有要分心的事要做。所以,就离别的相思之苦来说,送别者怀念远行者的感情总比远行者怀念家中的送行者的感情更真挚一些。送行者“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更甚于远行者。所以,宋黄庭坚《放言》诗曰:“黄鹄送黄鹄,中道言别离。送君不惮远,愁见独归时。”古人有“送公千里终须别,剩我孤舟独自归”、“两点船灯看渐远,暮将惆怅独归时”、“送行不知远,可忍独归时”、“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这些正是送别者感受的真实写照。
  送别者的怅然独归之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一、人还未走,先问归程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有句唱词“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也就是说送别者对远行者的思念是在登程之前就产生了,它传达出的是离别时最真切深挚的心痛。隋代无名氏《送别》云: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借杨柳寓离情,始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人更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后世遂以折柳作为送别之辞。此诗用“折柳”的传统意象写离愁别绪。诗的后两句由眼前景物生发出送别的心情:那日垂柳飞花,目送故人远去,已经令人惆怅不已,他时柳尽花消,如果故人仍未归来,岂不令人更加愁苦?作者故作反问“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人未行,已盼归期。
  
  二、行人远去,登高眺望
  
  当兰舟催拨,行人即将远去时,送别者的不忍及无奈是无法排解的,只有登高远眺,希求能够看到微茫的、飘渺的远行者的身影,这未尝不是一种安慰。宋朝词人张先《虞美人》云:“一帆秋色共云遥。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远行的人已走,送别的人愁情徒增,在原地惆怅无济于事,怀着一线希望,不如登高远眺,希望远行的人在自己的视野里能多停留片刻,登高看一眼,即使看不到,也才能甘心。同样,辛弃疾的词《鹧鸪天》云:“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送行的人明明知道远行的人已经隐没在山的那边,可是还情不自禁地登高远眺,希望能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看到远行的人,以解离愁之苦。而唐邵谒《望行人》云:“登楼恐不高,及高君已远。云行郎即行,云归郎不返。”直接言登上高楼却望不到远行人,但是还要登高远眺,那种一往情深的情状可想而知。
  
  三、别后相思,山长水阔
  
  远行者此去经年,留给送行者的却是无尽的思念。这种思念不会因时间的推移淡去,也不会因空间的距离荡然无存,这种思念之情只会与日俱增。王维《山中送别》云: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接着从白天送走友人,跳跃到傍晚关上柴门。有过离别体验的人都知道,远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后送别者的独处,才更令人黯然神伤。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怎样打发以后漫长的白天和黑夜?“王孙归不归”,本应是相别时送别者询问远行友人的话,却成为诗人独自思忖之辞。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对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这一句问话中。诗人默默自问,却无法自答。那种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下片云: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唏嘘酹酒,极望天西。
  下片写送客归来。“迢递”指路途遥远。何有“迢递”之感?来时虽送别,却有伴而来,在叮咛嘱咐的谈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离别之地,现在远行者已走,送行者独自归来,“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怎能不觉得路远呢?怎能不觉得孤独惆怅呢?写人之别后感觉,入微而又深厚。苏轼《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二首次韵》云:
  旧隐三年别,杉松好在不。我今尚眷眷,此意恐悠悠。
  闭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还来送别处,双泪寄南州。
  别后多年,送别者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日俱增,希望通过梦境与之相会,可梦境不再。如何解得思念之苦,只有来到当初分别之地——南州。
  由此可知,送别者的愁苦之情比远行者更深,送别者与远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领略到了离别的残酷。
  
  参考文献:
  [1][清]穆东居士.诗词曲赋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褚斌杰注.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顾素芝 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457001)

试析古典送别诗中送别者怅然独归之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