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以红歌、红色短信、红色故事、红色箴言、红色剧目和红色标语等为主要载体的红色文化浪潮正在各地兴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百度百科载:“中国红歌会”是江西电视台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首创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
2.中央电视台2007年12月14日《新闻联播》报道:最近在广东,手机用户流行起了创意“红色短信”。
3.2008年6月18日《广州日报》报道: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些“红段子”不仅传递了知识,表达了情感,也宣泄了情绪,满足了需要,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短信生活方式。
4.新华网重庆频道2009年4月28日报道:重庆市“2009年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今天拉开序幕。这次大赛命名为“红言颂”,作为全民参与传播红色短信的活动,这是继“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之后,重庆又一次城市文化建设的大举措。
5.《重庆晚报》2009年11月11日报道:南岸区洋人街是重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景点……景区一改以往 “很灰很暧昧”风格,将八成标语换成了“很红很温暖”的红色标语。
对于以红色文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网民纷纷叫好,社会反响热烈。
所谓“红色文化”,主要指党和人民自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形成的所有革命文献、文物、遗址,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凝结其中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传统等,很多已经成为红色经典。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强烈的教育感召作用。
我们把表达和传播红色文化的语言称为“红色语言”,既包括经典红色作品的语言,如红歌歌词等,也包括人们不断创造的优秀语言事实,比如红色短信等。这里讨论的“红色语言”指的是在当前红色文化现象中使用和创作的语言事实。
“社会生活如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相对于革命战争年代,当前红色文化引发的“红色语言”现象可谓再度兴起,值得关注。
“红色语言”的兴起,是对低俗文化的自觉抵制,对红色历史的缅怀,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主流价值观失落的现实,同时表现了社会对民族基本价值观的认同。经济文化转型时代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火热年代,尤其是那些红色经典老歌、故事、戏剧、标语等,其中的歌词、故事、台词、标语等等红色语言更是耳熟能详,广为流传。这些经典“红色语言”铿锵有力,生动表现了中国人奋斗向上的精神风貌,既历史性地反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更体现了民族复兴的渴望和万众一心的正义追求。
人心总是向善的,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趋向于积极和健康,这也正是红色语言能够激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原因所在。人们不仅缅怀经典,而且还创作了很多充满时代气息的红色佳作。有的表达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的规劝他人,互相鼓励,既具红色经典特征,又有时代个性特征。
如“红色短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红段子”,是个借助科技进步产生的新生事物,短短几十个字内容广泛丰富,既包括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也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语录,还包括符合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要求,对学习、生活、工作有益的励志箴言。更可贵的是,这些红色短信很多都是由市民自己编写的。红色短信挤压了手机上“荤、歪、低”等不良短信和垃圾短信的生存空间,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健康和谐的短信语言和短信文化。据统计,一条“中国之崛起,民族之振兴,你我齐手创,共建辉煌天”的红色短信相互转发十几万次,被称为“最牛”红段子。这些“红色语言”通过手机和网络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红色标语”也是一大亮点。它摒弃“雷人”的粗俗,注重正面引导。如“哪个民族更勇于开放,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走在世界的前面”等标语,就给人以振奋和温暖。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势更加强盛,人们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在“红色语言”里也得到体现;而抗震救灾、奥运盛会、国庆60周年及大阅兵、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更震撼着亿万民众的心灵,经典老歌、红色短信等,正好与民众内心的强烈而美好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因此,“红色语言”现象又是对革命传统的集体重温,饱含着对祖国的浓浓深情。“红色语言”已成为凝聚民心的有效手段,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的亮丽窗口。在红色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大家既是接受者,也是创作者和传播者,这就使红色文化和红色语言的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引发了红色语言现象,这一现象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