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方位体现人格。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体现个性的学科,它所充满的都是一个个个体(别体或自体)的独特体验。它通过个性体验认知并展现世界最丰富的个别性,虽然它也能够认知共性;因此,语文最具有独体性。这是“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的根本原因。所谓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尊重独体性。就是尊重语文的自我品味、个体体验、独体表达,突出以语言文字为起点,同时又以语言文字为落脚点。这一点极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呢?以下的方式或可供参考。
一 兴趣读文
兴趣读文排在第一。兴趣永远排在第一位。 夸美纽斯说: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所谓兴趣读文就是怀有兴趣、因为兴趣、为了兴趣读文。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独体体验的兴趣应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 兴趣是不必然激发的,它是一种原初内驱力。但是语文学习属于外来习得之非必然本能需求——它不完全等同于语言需求,因此语文学习是需要兴趣的激发的。 读感兴趣的文自然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兴趣读文。但是语文学习又是一个目标方向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它有目标和规划要去实现,这就不能够百分百保证百分之百时间百分之百读百分之百感兴趣的文;而且心情不能够保证总是兴致盎然,文章也不能够保证每篇都有趣,每篇文章对每个人都有趣;而且,语文科也不必然保证每个内容都有趣。因此,感兴趣的读文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充分兴趣,通过习得而养成,要促进学生爱读文,能读文,批判的读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技术。爱读文是基础,批判读文是目标。
要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读文,核心点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解文的技巧。人都有一种求知和解疑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如果能够使学生具有和保持这种欲望去读文,并能够用一定的方法解文,语文学习的百分之九十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涉及到了兴趣的设计的问题。兴趣可以是内发的也可以是外来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不断的用外来的设计的兴趣激发内在的兴趣,驱使学生自我体验、独体性的实现。因为人都有一种求知和解疑的欲望,因此兴趣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
比如《中国石拱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兴趣读它。但是如果围绕基本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叫石拱桥呢?你还能列举哪些类型的桥呢?子问题: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描述它的外形特点,又是怎么概括它的总体特点的?
这样读文的,他一定会是一个掌握语文学习技术,语文素养很高且有兴趣的读文之人了。
当然,这样子肯定是不够的。自由的选择才是激发兴趣读文的保证。自由的选择文章来读,自由的选择文章的某点某段来读,读出自己的体验。这是语文的特点和可以利用的优势。
二 美读读文
美读读文,既有形式上的美读,更有语言文章的深层次的品味欣赏。但都是要读出味道来。也许这就是程少堂先生所倡导的“语文味”吧。古人读文学习很是强调这个美读。孔子就在“信达”之上加了一个“雅”字,从古至今就有一个词语叫做文人雅士。这个“雅”字应该就突出了美读吧。古人也确实这样读书的。古人读诗读文就有吟、唱、诵、颂等形式,“吟”与“唱”,会的人现在基本不见;鲁迅先生笔下的私塾教师寿镜吾先生跟学生一起放开喉咙读文,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进而“入神”,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这个应该是“诵”吧,大约就是现今的朗读(?);而“颂”,或许就类似今天的朗诵吧。总之,古人会用美的声音去读文是值得称道的。 其实,美读是用一种美好的声音去读,它同样是用一种美好的学习方式去读,一种美好的体验去读,一种美好的心情和追求去读,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也。美读,是语文教学之得天独厚于其他学科的最独特的一点。
美读的目的是熏陶感染,是要把真意读出来。
故,美读是要真心去读。
美读是要体验去读。
美读是要抓住文眼去读,获取理解文章的快乐。
美读是体验到自我内心的乐趣的读。学生自觉的走进作品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
所以。美读不仅仅要美美的读,美声音读,更要能读出经典语句的经典、深意和妙趣。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这个“太美有味是读书”的“读书”也许不专指语文学习,但是,读文是要读出味道来,读文是要美读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用美读的方式来读,我们对于语言、情感、春天的感悟一定会提升一个境界。用美的声音去读去诵,用美的心情去读去体味,用美的语言去读去表述,这样的语文学习,必定能够通过一篇《春》,不仅能够感受到朱自清心中的春天的模样,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感悟和使用水平的提高。
三 个性读文
个性读文,其实这是一个老话。经常有外国人惊讶于我们中国课堂一篇文章有一个对所有的人都统一的答案,认为这是荒唐而恐怖的。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要求统一答案是荒唐的,但是无奈我们要统一考试! 任何著作,每个人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 西方阅读理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含着一种深刻的阅读理念,那就是个性化的阅读理念。这种理念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阅读是阅读者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的精神遭遇。既然是遭遇,就不会有标准答案。这就像两个素昧平生的人的遭遇一样:也许他们会彼此擦肩而过,也许会熟视无睹,也许会一见如故,也许会一见钟情,也许会相视成仇……谁知道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这样的理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也。
个性阅读不仅在特质上不同,人们的理解方式、手段等等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把理解的画出来。有的人喜欢唱出来,有的人喜欢说出来,有的人喜欢表演出来,有的人喜欢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无厘头:比尔·盖茨不就是把数学表述用到极致的人么)……这些是形式上的个性阅读。
因此,我们倡导:个性读文,读文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
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
通过个性读文,要促进学生最终达到精神的传递与升华,要使学生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四 趣味读文
趣味读文是相对于文章正读而言的。
文要正读,毕竟人们的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还是有共同的地方;而且,这也是政治经济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
但是我们的世界是纷繁多样的,语言的解读,不同的心情、目的、态度、时间、地点……乃至不同的语言形态下,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目的来。有一个趣话:这个趣话有人把它安在纪晓岚头上,有人把它记在王尔烈名下。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根据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这虽然有些传奇,却告诉了我们,文章也可以这样读。近些年,大话、戏说、水煮、歪评之类的解读不少,它们都从别样的侧面告诉我们,世界还有这样的。
一部诗经,有人解读为“淫”,有人解读为“俗”,有人解读为“教化”。没办法,孔子出面解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章可以正读,也可以趣读,甚至于某些文章可以歪读,这是世界多样化使然,只是过去我们没见到,或不敢看而已。
那么,我们如果语文课堂上能够趣味读文,那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那一定是既快乐,又富有创造性!……请看东北话版《再别康桥》:
“鸟悄儿的我走了,正如我蔫巴的来;我得得嗖嗖的招手,磨叽西天的云彩。/那泡子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媳妇儿;波光里的倩磴儿,在我的心头汩涌。/埋了巴汰的青苔,油了巴叽的在水底赛脸;在康河的旮旯里,我甘心做一把蒿子…… 看完之你不喷饭?可这就是那一层世界……近些年,一些所谓的灰色儿歌,有很多岂不就是对文学名作的趣读吗?
故唯“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我们才能够真正的领会语言,使用语言,从而才能更好的去体验、去发现、去交流、去创造、去实现、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