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时代渐远,学生越发难以理解作品所蕴藏的丰厚思想。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与时尚文化的冲击和颠覆下,对其作品产生了曲解。怎样走出鲁迅经典不被理解反被曲解的尴尬困境?怎样切实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保持作品本身价值并体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呢?这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并坚守历史、维护经典固有的价值,又要符合并体现现实、拓展其现实意义,更要站在当下去理解、阐释其内涵,诠释其与时俱进的当代性。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本文认为对于这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对话原则:与历史对话,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回到历史情境以达知人论世之效;与现实对话,以传统透视现实,体现传统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对话,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同经典文本作话语联系。具体而言,笔者将以与阿Q 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为案例来阐释原则的可操作性。
一.与历史对话:鲁迅笔下的阿Q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①。作品中的阿Q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和近代以来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是鲁迅“眼里所经历过的中国的人生”②的浓缩。
阿Q质朴愚昧,靠着出卖劳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刻板守旧,凡是不符未庄传统的都认为是错的;他排外拒新,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剪辫子,他“深恶而痛绝之”;他捍统卫道,尊奉“男女之大防”。阿Q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自欺欺人的变生活中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麻醉于对自我瞒骗带来的心理满足中,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种种表现形式:①盲目尊大以自足。阿Q社会地位低下,想与赵老太爷攀本家被打,便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将自卑的痛苦转化为盲目的自负从而获得自我满足。②麻木健忘以自慰。阿Q碰到无法转化的痛苦,就干脆闭上眼睛忘却它,所以他会健忘到跑去看自己求爱遭痛打后导致的热闹场面,麻木到被判死刑还在遗憾圆没画好,临刑前还在想着如何去博得观众喝彩。③自轻自贱而自得。被打败了,阿Q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反因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而得意;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④化丑为美以自欺。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闲人们取乐的材料,对此他只能怒目而视,实在无奈时便自欺欺人地变丑为美,以癞为荣。⑤欺负弱小以泄愤。面对强者,阿Q总被欺压、凌辱;面对弱者,他又成恃强凌弱之徒。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棒打,就欺负小尼姑转嫁痛苦;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迁怒于小D发泄不满。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见仁见智中不乏精辟解读。譬如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在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是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的;而在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中学语文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能让繁多的理论混淆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原始面貌。而与历史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阿Q形象的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不过,多数老师教鲁迅的作品就止步于此了,没有与现实联系,更是与当下脱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乃至越发疏远作品的现状。
二.与现实对话:形形色色的阿Q们
鲁迅曾希望自己的著作“和光偕逝,逐渐消亡”。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阿Q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这块土壤中衍生、变化为面目各异的“阿Q”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生活中的阿Q。生活中的阿Q常自欺以自慰,欺人而自满。自欺者乐于自我逃避和安慰: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后进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被炒了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挨了整的人说: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他们总能找到理由逃避自身的不足,安于逆来顺受,甚至不惜以自虐自残的手段自我解脱。欺人者常是小权小富在手且身怀横蛮暴虐之性之人,但凡遇到有求于己或是弱势者便欺而快之:官场上的办事遭遇冷淡与设卡,职场上的小鞋与暗算,有车族对无车族生命的漠视,老板欺压员工、老师体罚学生,城管逼迫小商贩,甚至连个小区守门卫的保安都要欺负一下外来的人员等等,足见此种欺人而乐的劣性之深。
心理学中的阿Q。阿Q精神中所包含的幻想、健忘和妄自尊大等,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健忘、低估别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消除的苦恼时借以自我解脱和自我护卫的手段。因而阿Q精神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等辅助手段。例如美国近年来兴起的“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情感的地方。又如日企中的“出气室”,凡心中有气无处发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入室对上司的仿真模型拳打脚踢,怒骂泄愤。
网络中的阿Q。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相貌气质平俗,大学期间遭遇车祸,曾休学欲圆“北大梦”未果,考研三次皆失败。生活中的打击和学业上的失败,激发了她对成功的渴望。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造成的郁痛无法疏解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了她麻醉痛苦的灵丹妙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表演,这些举动引发的关注和追捧,带来她“成功”的自我麻痹。其实不光是芙蓉姐姐这样的焦点人物,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引领话语的论坛版主,生杀予夺的游戏英雄,光鲜权重的群会佬大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凡人逃避现实的不济,沉迷于网络中寻求自我尊大的成功快感呢。
艺术中的阿Q。2009年春晚小沈阳以其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形象特征一炮而红。他那怪异的女人装扮,夸张的表情和猥琐的“娘娘腔”,是无法与李玉刚扮相佳绝、唱腔婉转、身段优美的反窜表演相匹敌的;自我丑化式的表演也不同于西方职业小丑单纯以生动的表情和可笑的举止逗乐观众。还有无数混迹于酒吧、茶馆、演艺厅的“小沈阳”们,不惜抛弃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人性人格,以近乎疯癫的“丑角”方式来突显自已,以此博得观众一笑的低俗表演方式,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艺术化,而观众们也只是享受着他人自我作践带来的廉价快乐。
以上涌现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中的阿Q们,就是经典作用于现实的体现。伽达默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而是对现在说话,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的……”,鲁迅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与现实对话有助于学生去发掘他们身边社会中的阿Q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经典”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与当下对话:阿Q精神的当代阐释
阿Q精神本应随着旧社会的解体而消亡,为何在当代又大放异彩呢?一种精神能否在一定时代立足,往往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我们应当赋予阿Q精神当代内涵来加以解读。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高强度的工作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因而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抚慰求而未得的不甘和承受竞争失败的痛苦。那么在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可学学阿Q换一种心态,对自己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包容与释然。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承受与控制力弱的人来说,阿Q精神更是一剂灵丹妙药,有助于他们疏导压力、平息执念,不至于因失去理智而做出偏激行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阿Q精神对心理治疗和社会和谐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我们认识到新阿Q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新阿Q精神与自贱(贱下)精神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奴颜婢膝以求名利的庸俗世人;贱下凌弱以获快感的卑劣之徒;哗众取宠以博出位的网络贱客;自甘轻贱以迎合观众的艺术小丑……都体现了旧阿Q式的自贱(贱下)精神。而新时代阿Q精神应是一种自励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追求成功,在苦难中坚持微笑。它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身处逆境时不抱怨,不消沉,客观看待一切并实现自我调节。
与当下对话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得到发言的权利与机会,在讨论与辩驳中,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阿Q精神的内涵,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做到辨其糟粕,学其精华,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与经典的三重对话中,同历史对话是文化财富的积累过程;同现实对话是文化财富的运用过程;同当下对话是文化财富的反思过程,充分利用三重对话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渐进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厚内涵。同样,对于鲁迅及其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能做到立足历史,联系现实,反思当下,就能排除时代阻隔,直面各类流行文化的冲击,体现其不朽的时代风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注释:
①②《鲁迅全集》卷7,第81-82页。
参考文献:
[1]王大江、孙颖:《从阿Q形象浅谈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作家杂志》,2008年第10期。
[2]巫春华:《略论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教育功能》,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五期。
[3]徐刚:《“后严肃”时代的“文化英雄”——对“小沈阳现象”的文化思考》。
欧阳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本文编校:祁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