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和创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探究力、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应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挥其训练的主阵地作用,也便历史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可谓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一.运用语言文字的模糊性,教会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时空,所谓思维时空即是指思维能够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及立体向多方面展开。语文姓语,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国民的汉语言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探究,乐于创新,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进行扩散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借助于一定问题的刺激。对于启疑性问题的情境设置,应是学生思维达不到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进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性地解决课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选择性。对学生而言,只要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结果,而是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提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见解,以至不同于教师、不同于书本的新观点、新认识、新方法,均是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均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对他本人来讲未必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从所未有的新思维、新认识。切忌求全责备,贪大求多。
二.运用语言文字的形象性,教会学生联想和想象
汉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其字、词、句、篇本身即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遐想万千的美丽图画,语文教学的过程也便是一个个极有利、极丰富的创造想象培养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的同时,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大胆幻想的情景条件,引导他们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行动灵活的具体形象,触发情感,启迪思维,拓展探究创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如此,则不仅有益于开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达到《新大纲》要求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可谓一举数得。如《社戏》一文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设想一下,作者以后看的戏都不如这晚上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象和看电视看电影比较,给作者设想了多种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少年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而不是戏特别好。这样使学生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求异思维,达到了一石二鸟之功。
三.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语言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首先,要鼓励学生勤思,提倡好问,激发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考、提问的良好氛围,启迪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做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对学生思考的结果和提出的问题,不能予以责备和讥讽,对问题的解疑可采取同学互相质疑解答、自我解答、教师解疑、实践解疑等方式,以养成勤于钻研和自由思考的品质,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其次是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以科学的思考方法,促进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学生自由思考习惯的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也非举手之劳,必须经过长期训练,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奏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在字词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渗透并教给学生想象、推理、比较、求异、探究创造等基本的思维方法技巧,以“法”促“思”,以“巧”促“新”,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达到独立学习、灵活学习、创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快乐地遨游于语言训练和创造思维的广阔海洋中,增智益思,比翼双飞。
邹德庆,刘春阳,教师,现居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