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篇课文不太好教,历史渊源。人物背景,作者名望,以及文中涉及到的世界文明遗址等等,无一不需时间纠缠。那么如何处理这篇课文呢,现将本人的课堂教学过程实录如下,以供参考。
上课开始,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封信。
生:这封信主要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情。
生:这封信是写给巴特勒上尉的。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读完了吗?你们的猜想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请大家再看题目(给“就”加上着重号),“就”是什么意思?
生:“对”的意思。
师:“就”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在这里它表明了这封信是针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发表议论。(给“信”加上着重号)“信”说明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书信。
师:大家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吗?请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9世纪50-60年代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在1860年前后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师:这场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封信是写给巴特勒的,巴特勒是一个什么人呢?他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教师板书“巴特勒”)
生:他是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教师板书“体面出色光荣”)
师:那他为什么要征求雨果的意见呢?
生:他希望得到雨果的“赞誉”。(教师板书“赞誉”)
师:雨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巴特勒为什么希望得到雨果的评价呢?(教师特意强调“雨果”两字)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雨果的资料来说一说。
生:略(照资料念)。
师: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
生: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等。
生:雨果是当时法国的十大院士之一,同时是法国最著名的作家。
师:很好!对于作家的了解,大家要把握主要的信息点,如国籍、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等。
师:正因为雨果是一位享誉法国的优秀作家,在法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所以,巴特勒希望获得雨果对于这场战争的肯定,是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来掩盖战争的非正义性,从而欺骗法国人民和全世界的人民。
师:那么雨果究竟是怎样评论这场战争的呢?请大家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雨果把英法联军比喻成两个强盗。
生:“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生:“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场偷窃,有两名窃贼。”
师:雨果把英法联军的行为评价为“偷窃”和“窃贼”。(板书:偷窃和窃贼)。这表明了雨果是什么样的人?
生:雨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生:雨果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生:雨果是同情中国的人。
师:对。雨果是一个正直的、公正的、没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人。
师:最后一句话“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是什么意思?
生:雨果说的反话。根本不是“赞誉”。
师:很好!这里用的是反语修辞手法(板书: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它的作用是嘲讽。“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是雨果用反语手法来形容巴特勒和英法联军的强盗心理,是对他们的辛辣的讽刺。课文中还有没有反语呢?请找出来,说一说。
生:“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千的事情。”
生:“更彻底,更漂亮。”
生:“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师:非常好!“野蛮”、“文明”、“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这些反语正是强盗口吻,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掠夺毁坏圆明园的罪行,讽刺了他们美化自己侵略行径的丑恶面目。这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注意,课文第31页有一句话“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板书:奇迹)“奇迹”指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
师:显然。前半部分是写圆明园。那么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是一个“奇迹”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段,说一说。
生:把它和幻想艺术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
生:这是幻想艺术的某种巨大的典范。
生:这是诗人建筑师建筑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霉一个梦。
生:把它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和巴黎的圣母院作比较。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描述圆明园的文字多美呀,“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把圆明园描写得那么美丽繁华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赞美。
师:还有吗?
生:把圆明园描写得越美丽越繁华,越能体现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嘲讽。
师:是的。把圆明园描写得越美丽越繁华,越能深刻地揭露侵略者的卑劣无耻,越能揭露他们的罪恶,越能体现战争的非正义性,也越能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体现了雨果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师:圆明园是那么的美丽繁华。可惜却毁于侵略者之手,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痛心。请同学们翻到彩图第二页看一看,比较一下圆明园的两幅图画,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荒凉。
生:失掉了这么精美的建筑艺术,是中国的悲哀。
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
生:都怪我们以前的清政府太落后了!
生:侵略军非常残酷,非常野蛮。
师:说得非常好呀!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呢?
生:自强,强大。
师:对,作为现代的中国人一定要自立和自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师: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作韭: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
实录简评
李老师处理的这堂课来得干脆利落。从课题单刀直入,感知总体内容,再重点深入探究作者的揭露和批判及其使用的高明的修辞手法,最后对比观图,激发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情绪。整堂课不蔓不枝,紧凑高效率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此其一。第二,善于抓住关键精彩的地方,始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组织和带领着学生在雨果的情感天平上游弋。第三,对于课文作者,通常我们会平面静态地做单独介绍,让作者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可李老师在这点上。来得高明。一是让学生课外搜集整理,二是将需要了解作者的信息点纳入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论文以知人,知人更论文,把对作者的了解作为深入体味课文内容的有机内涵。诚然,可商榷的地方不是没有,比如,雨果的情感倾向,深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化的语言艺术等等,很可以通过多样品读的方式来实现,可这堂课只在第三段齐读一次。另外,课后作业给雨果写信,应该给以明确的提示和更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