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4期 ID: 142261

[ 王兴明 文选 ]   

导入:一波才动万波随

◇ 王兴明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波才动万波随”,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
  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我漫步在那几垄花畦里,精心浇灌那株株奇花异草。
  
  课件“导”之美
  
  2008年10月,我看到一段名为《可怜!八旬老人无人赡养靠乞讨为生》的视频在网上掀起大波。这段4分多钟的视频拍摄的是一位正在讨钱的老太太。视频上的字幕称:老太太称自己是安徽人,今年已八十多岁了,因儿子已经去世,媳妇又不赡养,无奈之下只能靠乞讨度日。据拍摄的网友称:“老太太每天从上海杨浦区坐车到外滩乞讨,但她不像其他乞讨者一样缠着路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边,偶尔伸伸手。但是这样下来,她常常一天吃不到一顿饱饭,只能再靠捡点废品维持生计。‘我等了3个小时也没看见老太太乞讨到一分钱……外滩风很大,老太太冻得直流鼻涕,我劝老太太早点回家,老太太红着眼睛说回去就没饭吃了,今天只捡到两个饮料瓶……’”看到这段视频,我感触很深。由此,我想到了于勒,于是我制作了课件《我的叔叔于勒》,以这段视频导入,当看到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在寒风中乞讨,学生们在凄婉的音乐中纷纷流下了眼泪。播完视频我问:“你们为什么流泪?”有学生说:“我为老太太那乞讨无人理睬的情景而流泪。”还有人说:“我为同情老太太而流泪,但我更为她媳妇的不孝而难过。”于是,我说:“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虽有家却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请大家把课本翻到68页,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来揭开这个故事的谜团吧。”心灵受到震撼的学生,缓缓打开课本,教室里显得异常的安静。
  以课件导入,具有直观美。在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一种氛围,在这一特定氛围中,优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这堂课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故事“导”之美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上课前,学生情绪不高,大多数同学昏昏入睡。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想出了个办法:“我暂时不讲课,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听说要讲故事,学生们来了点精神,我顿了顿继续说下去:“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报上写文章,骂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议员们看后很愤然,纷纷上门指责,强烈要求登报更改。马克·吐温因此发表了一则郑重声明:由于前面文章带来的种种麻烦,特别声明,有些国会议员不是狗娘养的。”学生们听后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瞌睡也早跑得无影无踪。等学生们笑得差不多了,语气一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这一课……
  这个有趣的故事引出了新课,赶跑了学生的瞌睡,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笑声中体会了马克·吐温高明的讽刺艺术,深刻地认识到美国国会议员的虚伪嘴脸。也充分体现教师必须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明的课堂导语艺术。
  以故事导入,具有趣味美。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情境之中。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间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音乐“导”之美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我在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让学生从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中感悟母亲的艰辛和爱的深沉;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蒹葭》时,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体会到热恋者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主动走进课文,接受新知识。
  以音乐导入,具有旋律美。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音乐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善于始者,成功已半。”因此,在新课开始时,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情境“导”之美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讲授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时,宣布这一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学生沸腾了,此时的注意力开始由课外转到课堂上来了。我请两位同学上台,用围巾把他们的眼睛绑住,让他们从讲台前走到教室后,途中给他们设置一些小障碍,改变他们熟悉的环境。然后请同学谈此时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于是说:“同学们,经过了几天阴霾的天气,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的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用耳朵听到宛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用鼻子嗅到百花的芳香。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又聋又哑,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教室里空前的安静,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被海伦·凯勒的命运所吸引。学生由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到对对方的同情,再到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最后到对教会她这一切的老师的感激、热爱。
  以情境导入,具有意境美。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能,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深有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至于卢梭的论述就更为精辟,他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语文课导入艺术的思考,利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以“一波”之“动”带动“万波”之“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王兴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导入:一波才动万波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