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10期 ID: 134822

  

利用图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 谢巧然 黄坚起

  【摘 要】笔者通过对图表的研究和调查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得出解决方案。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图表 作文材料 积累
  
  研究背景:本校2008级高二13班,是高二才从各理科平衡班抽调学生组成的一个文科实验班。语文成绩不理想,学生尤其怕写作文。
  发现问题:高二作文学习重点是议论文,但学生很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空洞,论据材料很少。
  提出假设:1.学生大多是从理科平衡班转读文科的,原本就是对文科不感兴趣,才报读理科,现在迫不得已转读文科,对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3.学生不喜欢阅读课外书,因而论据材料积累少。
  初步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全班40名学生,了解学生怕写作的原因。
  调查结果:
  1.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的有33人,占83%,但怕写作的有28人,占70%,怕写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素材占90%,其次是没有掌握构思技巧和词语贫乏。
  2.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的有38人,占95%,每月至少读一本课外的有45%,每周至少读一期报纸杂志的占90%,但只读书却没有记录材料的占68%。
  3.学生认为较为有效的积累材料的方法依次为抄录背诵、分类、找感兴趣的资料、关注新闻、理解材料。
  4.有30位认为平时积累下来的材料到写作时就忘记了,占75%,他们认为忘记材料的原因依次为:①没有背诵记忆,因而对材料不熟悉;②没有归纳分类,导致记忆不牢固;③对材料不感兴趣,材料不新鲜,不足以留下深刻印象;④心情紧张、烦躁。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材料积累的贫乏。
  解决方案:利用图表解决材料的积累、识记问题
  1.订制国内资料图表。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能作为论据的人和事千千万万,让学生挑选3至5个自己感兴趣的朝代,从“道德、文化、军事、政治、科技、外交、环保、经济”八个领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做成表格。例:
  2.订制国外资料图表。目的是补充外国事例,要求学生至少选2个国家。
  例:
  说明:(1)凭兴趣选择国家、朝代与人物,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定要选的,因为这些材料以新闻为主,保证了论据的新颖性。其他朝代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可选3至5个,不能少于3个,称为3+1方案。
  (3)每个国家、朝代在八个不同领域上选出不同的例子,每个学生至少能拥有32个事例,保证了例子的丰富性。
  (4)例子选择标准是“知而不滥”,即陈旧如司马迁、王昭君等被人滥用了的例子不能入选,以保证论据的新颖。
  (5)每个例子要从3个方面收集材料:①有什么故事,②其人知名言论,③他人的评价。
  例:韩非——①故事:法家集大成者,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民不能侵权越权,否则危害大;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变法;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死于秦丞相李斯(他的同学)的谗言之下,因为才能高于他,嫉妒韩非,后被投入监狱并被毒死。
  ②知名言论:“以刑去刑”,法律的作用是“定分止争”。
  ③他人评价:秦始皇对他推崇备至,认为得到韩非“死不恨矣”。
  (6)以上2个图表要求熟练诵默,因为它起到一个回忆线索的作用。在考场上,以它们作为寻找材料的引擎。
  实施方案:①用一节课介绍图表的操作及作用。学生兴致很高,频频点头认同。
  ②布置学生按要求收集材料,并给大家提供“德化军治,科外保济”的口诀让同学们记住各领域的顺序。
  ③2月25日检查学生资料积累情况,95%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④回校后要求学生利用早晚读熟悉图表内容。
  ⑤3月7日,以“大局”为话题,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议论文。写作课上学生少了唉声叹气,少了枯坐咬笔,个个胸有成竹,下笔如飞。45分钟后收卷,有37人按时交卷,3人迟交,但能控制在5分钟内完成。
  效果分析:
  优势:①抽查20篇作文结果显示,平均每篇作文有6例,大部分学生能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作,例据古今中外都有,说服力强。②访问学生的结果显示,此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易记,易操作。
  缺点:①学生过于依赖图表中的事例,如果遇到较新颖的题目,事例还是不足够的。②在叙例过程中,学生因为急于填充论据,反而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导致论据表达不准确。
  教师反思:通过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的探究,经历发现—调查—设计方案—反思—再设计—再反思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要求老师不断地寻找和尝试各种办法,在总结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利用图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